堵疏结合才能规范发展
![]() |
□本报评论员
苏米乐
教育是一个需要决心和耐心的工程,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缺一个都不行。
日前,我市启动无证幼儿园专项整治(详见本报1月9日2版)。其实,这些存在安全隐患,且管理、保育水平不高的无证幼儿园多数领到过整改甚至是停办通知书。这些幼儿园之所以“一直被查处,从未被取缔”,是因为,取缔不能盲目地一刀切。
虽然相关部门明确,要在2016年前消除所有无证幼儿园,但是,能彻底消除吗?或者,谁能保证这些无证幼儿园不会换个地方又重新出现?难说。需求决定市场,在幼儿园学位不足的大背景下,仅靠查处、取缔,大概很难解决无证幼儿园的问题。
所幸,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中明确,要规范一批,整改一批。在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幼教投入的同时,我市要利用寒暑假对无证幼儿园进行集中整顿,引导部分办学时间长,有一定规模且办学条件基本具备、布局设点合理、办学行为较为规范的无证园,加速整改,积极创造和完善各方面条件,通过审批成为合法办学单位。对于规模小、条件差、安全隐患大、布点不合理、办学行为不规范、社会影响恶劣的非法园,坚决取缔。
唯有堵疏结合,才能引导其规范发展。我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学前教育专项奖补资金,用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重点用于改善办园条件、提升办园水平和保障幼教队伍建设等方面。笔者以为,有关部门还应该进一步细化幼教投入,不妨鼓励那些现有的合规民办幼儿园扩容。
深究无证幼儿园拥有“顽强生命力”的根源,并非只是因为其收费偏低,也在于合法幼儿园学位匮乏、校址布局不合理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园难。在学生数量大于学位、孩子不能单独在家的前提下,很多家长认为进无证幼儿园才是“出路”。更有甚者,家长不在乎幼儿园是否合规,只需要一个管饱穿暖、收费又不高的“保姆”。正因如此,更应该加大力度促进那些位置优越,具有先天便利的无证幼儿园“转正”,同时,也要让所有幼儿园都亮明“身份”,设下一道关口,避免家长把孩子送入“虎口”。
说到底,教育是一个需要决心和耐心的工程,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缺一个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