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3版:大家说吧

污染环境就是谋财害命

  □本报特约评论员

  薛建国

  我市启动环境违法新年第一查,4家企业被查封,其中一家涉嫌环境污染犯罪企业的负责人已被依法移送至公安机关处理(详见本报1月21日1版相关报道)。

  从报道看,这是一次突击检查,行动比较果敢。这样的检查方式就是好,好在能发现真相,好在给那些所谓有“背景”的企业不留“活动”空间,打你个措手不及。这样的检查,值得称道;这样的行动,也一定会让百姓为之叫好。

  谁都知道,环境保护是个“老大难”问题。症结在于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上,对GDP的崇拜上,认为发展是王道,环境问题不是问题,可以走“先发展后治理”之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一些污染企业的违法行为非但得不到查处,反而成了特殊的保护对象。

  现在这种错误的思想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不再是嘴上说说的漂亮话了,是出了真招的,比如取消GDP考核,倡导绿色GDP;再比如,浙江省最近出台新规,把PM2.5指数与官员考核挂钩等。这些强烈的信号告诉我们,谁对环境不负责任,谁就是历史的罪人,就要被追究责任。

  昨天,为了发展,我们付出了不少环境代价;今天,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珍视环境。如何珍视环境,最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即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污染环境,就是谋财害命。这不是危言耸听,在某地,由于一些无良企业非法排污,导致水、土壤、空气“中毒”,结果产生的影响是什么?恶性肿瘤频发,年轻人征兵体检没有一个合格的。这不是谋财害命又是什么?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一个顽症,错误的政绩观是主要原因,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相关职能部门只能充当“沉默的羔羊”,一旦想履行监督管理之职,可能就会被扣上破坏经济发展的“大帽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一些人(主要指企业主)的观念里,污水排放算不上什么大事,又不是杀人放火。所以,他们即使被查到了,也不会汲取教训或产生悔改之意,无非是感叹点子不准,运气不佳,下次小心从事罢了。你也这么想,我也这么想,这环境能不一步步恶化?最终的代价是人民群众付出生命健康安全。因此,我们在对污染企业进行严厉查处的同时,要唤醒那些思想麻痹者头脑中的“罪恶感”。污染环境就是谋财害命,真的不是罚点款就可以解决的小事,严重的是要究其刑责的。

  “新年第一查”,可视为对那些心存侥幸的无良企业一次严正警告,肯定会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但这种震慑作用,我们不希望是一时的,而是永久的。因为受利益驱使,一些无良企业只要觉得风头一过就会卷土重来。突击检查是一种手段,但这种突击不是一次或几次,而是要成为一种常态;“零容忍”是一种态度,也需要一以贯之,没有终点,始终在路上,这样才会形成一种机制,才会取得长效。当然,这种长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仅仅依靠职能部门,很多问题是很难发现或不能及时发现的,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就等于撒下了天罗地网,就不会形成“死角”。现在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举报平台,但如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还是大有讲究的,笔者以为,至少要做到这么三点:对提供线索的人民群众要心存感激之心,因为他们是支持配合政府工作,与政府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二是要对举报的问题进行积极、及时查处,并把查处情况向举报人反馈,以示尊重;三是要保护举报人,不该透露的信息坚决不予外泄。

  突击检查是一种手段,但这种突击不是一次或几次,而是要成为一种常态;“零容忍”是一种态度,也需要一以贯之,没有终点,始终在路上,这样才会形成一种机制,才会取得长效。


永康日报 大家说吧 03 污染环境就是谋财害命 2015-02-03 永康日报032015-02-0300011;永康日报032015-02-0300013;永康日报032015-02-0300010;永康日报032015-02-0300012;永康日报032015-02-0300019 2 2015年0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