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弃车库到窑炉面包工坊
“80后”打造烘焙乌托邦
![]() |
![]() |
从废弃车库到窑炉面包工坊
“80后”打造烘焙乌托邦
在西城街道水碓头村大田畈自然村,一座由老车库改造的面包工坊悄然走红。裸露的红砖墙、夯土窑炉的袅袅炊烟、孩童揉搓面团的笑声,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烟火图。
“80后”应轶敏将家中废弃车库改造成窑炉面包工坊,今年“五一”假期迎来首批顾客后,现在日接待量已突破50人次,周末亲子披萨自制课程更是火爆,需提前一周预约。
◀应轶敏教小朋友制作披萨
▲应轶敏在制作窑炉面包
红砖窑炉邂逅“穷装美学”
推开门,走进应轶敏的窑炉面包工坊,约70平方米的空间里,时光仿佛被窑炉的温度凝固。裸露的砖墙保留着老车库原始结构,手工搭建的夯土窑炉占据“C位”,木质披萨铲、搪瓷量杯等器具散落在粗木桌案上,墙角那棵橄榄树在穿堂风中沙沙作响。这种刻意保留的“未完成感”,却意外成为许多消费者追捧的“乡村美学”。
应轶敏的“穷装哲学”体现在工坊的每一处细节中:斑驳的水泥地、老式吊顶风扇、原木桌椅……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风格。
“第一眼就被这种真实感击中。”带着孩子过来体验的夏琨霓说。她的儿子正踮着脚,用木铲小心翼翼地将披萨送入窑炉,炉火映红了他的小脸,上面还沾着面粉。“这些在现代烘焙坊体验不到的粗粝感,反而让孩子特别兴奋。”
窑炉无疑是这个空间里的灵魂。经过反复调试与优化的窑炉,单日可烤制100余张披萨,炉温精准控制在400℃±5℃。为了平衡成本与专业度,应轶敏在网上搜索研究、画图纸,用耐火砖砌窑,一步步指导施工人员,最终做成了第一座窑炉。
父女拉锯战中的窑炉面包梦
“父亲说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折腾精’。”应轶敏笑着梳理创业史。42岁的她有3次创业经历:丈夫经营的机车俱乐部因拆迁夭折,转战摩托车培训又遭遇疫情,精心打理的农庄最终歇业。然而,在一次旅行中偶然见到一个窑炉面包坊:将面团送入炉膛的瞬间,那炊烟袅袅、麦香阵阵的画面根植在她心底。
网上的窑炉视频点燃了应轶敏最后的冲动。彼时父亲坚决反对:“村里都是老人,谁吃洋面包?这么大年纪就不要再折腾了。”但她却偷偷买回红砖堆在院子。移植橄榄树遭阻,她便趁父母走亲戚时连夜移栽。“现在我爸每天‘路过’工坊七八次,嘴上不说,但会偷偷拿面包吃。”
这份执念背后是应轶敏近乎偏执的钻研。记者在工坊角落发现了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酵母培养的方法”“窑炉建造图纸一版二版”“窑炉保温层制作方法”……
为了掌握天然酵母的培育方法,应轶敏每天记录温湿度;为了让自己的窑炉能成功制作出面包,她一遍又一遍地尝试……幸运的是,她做到了。
一座窑炉唤醒一个村
这座小小的窑炉,不仅承载了应轶敏的创业梦,更是悄然间唤醒了大田畈。随着窑炉面包工坊的走红,村子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每逢周末,工坊院外的空地上停满了车,除了本地市民外,更有来自磐安、武义等周边县市的体验者。
“我们村非常小,全村只有60多人。可能没多少人知道我们村,所以我们很需要像应轶敏这样有想法的人,来村里做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为我们村带来人气。”村民应超赛说,正是这股人气,村里加快了村口年久失修道路的翻新计划。
面对持续升温的关注度,应轶敏保持着难得的清醒。记者注意到,工坊内并未设置任何网红打卡标识,她坚持使用传统木铲而非不锈钢工具。
“孩子们看着面团慢慢变大的过程,才是我们最该守护的‘发酵时间’。哪怕人气散去了,我也会坚守初心,自己在家里做做面包,接待朋友。”应轶敏抚摸着窑炉的砖石说,工坊里的所有产品均采用自制酵母发酵的。也许,这种“去商业化”的坚持,反而成了她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手记
面包和花开都要时间
继“村咖”之后,这座乡村窑炉面包工坊的故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注解。不需要宏大叙事,一缕麦香、一炉炭火、一群认真生活的人,足以唤醒沉睡的土地。站在橄榄树沙沙作响的院落里,看着应轶敏用木铲丈量窑炉的弧度,突然读懂了她写在店门口的那句话——“面包和花开都要时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最需要的正是这种“发酵时间”。等待某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橄榄树叶,整个村庄在面包的醇香中自然苏醒。
融媒记者 李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