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大家说吧

文章导航

  下基层不妨

  “不拘一格”

  □本报评论员 张赤奎

  为深入了解“百日治堵”的实际进展和成效,公安局局长身着便装打车,采取“暗访”的形式,向对交通状况最敏感的出租车司机了解情况。(详见本报9月28日7版相关报道)

  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今年7月底,我市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24万辆,与2010年的11.8万辆相比,整整翻了一倍有余。按我市户籍人口计算,这数字相当于家家户户都有车。

  车辆多了,问题也来了。城市基础薄弱、交通设施滞后、道路越显狭窄,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几近饱和甚至超负荷运转。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每每到了上下班高峰期,主要道路堵成“一锅粥”;在闹市区,想要找一个停车位,往往比登天还难。

  如何缓解停车难、行车难这一矛盾?近年来我市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如启动330国道改建工程、丽州南路延伸段完工、九铃路拓宽、城南路改造等;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新增并优化了多条公交线路,投放2000辆公共自行车,并在步行街区域试行停车收费,倡导绿色出行;此外,开展“百日治堵”行动,向管理要空间,引导市民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

  “交通状况逐步好转,交通违法查严了,变道加塞少多了”“比起以前顺畅很多啦……就是有两个地方还是比较堵”,出租车司机与公安局局长的对话,既体现了“百日治堵”的成效,也客观反映了存在的问题。“暗访”的这一天,公安局局长“收获不少”,特别是出租车司机的“吐槽”和建议,他都“暗暗记在了心里”,从而摸到了“整治行动获好评,治堵仍需加把劲”的实情。

  领导干部主动体验“市民待遇”,深入一线了解民生难点,由此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这种不走形式求实效的做法,无疑是需要肯定并值得提倡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真实的社情民意,需要党员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正把自己融入群众中、换位到群众中,才能摸准摸实群众的期盼,才能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反之,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走走过场,心思不在群众身上,了解不到实情,听不到真话,更不用提为群众排忧解难了。

  “唯有再接再厉,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出行顺畅了,群众才会真正满意”,公安局局长“不拘一格”便装打车,以群众满意为标尺作的这番“表态”,也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领导干部下基层切忌走马观花,一定要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带着感情。


永康日报 大家说吧 00003 2016-10-01 41276 2 2016年10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