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工匠,“永康制造”之幸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国荣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工匠最讲认真。正如本报9月27日3版报道《永康质量形象大使胡双钱》一文开头所言:“工匠精神”是一种努力将99%提高到99.99%的极致精神。而36年里在胡双钱手上加工的数十万个飞机零件竟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这真可谓到了“极致的极致”。
“大国工匠”因质量与永康结缘,受聘成为永康质量形象大使,这是永康和永康制造业及其全体从业者之福,可见永康对工匠的尊重,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对永康制造质量不断提升的不懈追求和强大决心。
从一名钳工到“大国工匠”,胡双钱的经历再次告诉我们,工匠精神永放光芒,即便当今现代化、信息化大工业,工匠精神仍不可匮缺。你用电脑设计,也得有严格的程序、精确的数据支撑;你要开发新品,它首先必须是精益求精、胜人一筹的精品,否则再新也是零。
说到“精品”,自然想起那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品,那是工匠先辈们的杰作。说到“工匠”,眼前会浮现一些近代建筑上精美的雕梁画栋,还会想起东阳木雕,红木老家具,当然也不会忘记瑞士手表以及德国制造等洋货。不过,看到胡双钱“36年数十万个零件无一次品”,不由感佩他才是真正的“大师”。
提到“次品”,又想起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时商店里有卖一些“次品”甚至“残次品”的日用小商品,比当时的“等外品”还要便宜些,但也恰恰证明社会和技术的贫困落后。如果这种贫困落后状况当时能早点消灭,“胡大师”式的工匠个个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工匠精神不被改革大潮中几度泛起的浮躁所淹没,也许中国已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非常遗憾的是,“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搞实业不如搞房地产”“开发一项新技术不如投机炒一只股或一套房”;当下房价又一波疯狂,“地王”频现,继“股灾”后“房地产泡沫”的社会忧虑放大。这种非正常现象,无不对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造成无形的冲击。
但是不管风云怎样变幻,工匠精神自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各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像胡双钱那样,坚持自己的梦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一切都会好起来”。
前几日笔者去临安,在昌化镇偶遇一家“吕德铁匠”,正在打磨竹刀的吕广德师傅说,这是昌化街上仅剩的一家永康铁匠铺,正所谓“永康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这个沿街小门面,既是他的作业场所,又是他一个人的居所。慢工出细活,因纯手工制作精良,远近居民闻口碑常来光顾,连工地上用钝了的钢钎凿子也到他这里来重新打磨、淬火。一位媒体老记50元买下一把菜刀,吕师傅说切肉丝和蔬菜不花力气,用10年没问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像吕师傅这样“耐得住寂寞”的工匠,在人们的身边有很多,比如居民眼中技高价廉的一位好皮匠、好裁缝、好装修工、修理师等。
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胡双钱式的大师级工匠,但人人都可以努力做一个本行业、本部门的小工匠。如今“质量创强”的永康,幸得“大国工匠”助一臂之力,永康制造犹如插上双翅,必将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