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卑微者立传
给小人物写书
□赵福莲
应坚先生的散文集《七十年代——小城忆旧》,平实之中有奇凸,淡泊之处有浓郁,感慨之后有悲悯,失落之后有希冀。
应坚先生年轻时带着对故乡的眷恋,到宁波工作、生活,这一去就二十年,离故乡时间越长,他对故乡的情感也越浓。
再回首,故乡的一切均已变了样貌,老街也成了废墟,昔日在老街生活的那些人也都离世或生活在别处了。
再回首,童趣撷珍、少年情事、学校轶事、学工支农、乡土乡民、小城旧事等等一一扑面而来,在这些往事当中,有欢笑,有泪水,有开怀,有失落,但最终都化作了美好的回忆。
再回首,故乡的身影渐行渐远,但应坚先生对故乡的情感也越来越浓。
应坚先生在这部书里,为一组“上无祖荫庇护,下无体面职业”的低层人物立传,最为动人,因为这些人正史不录野史难存,往往不在文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也很少有文人为他们留下文字。应坚先生做到了,他的记忆力非常之好,不但记得他们的名字,记得他们生前的行状,还在结尾之处,写出悲悯的文字,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为卑微人物立传或者说留下文字,意义非凡,何则?因为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会担任一些行业内必不可少的职事,而这些职事正是组成民间风俗或文化的某些重要环节,譬如说这部书稿里的充盐和小发俩都是殡葬文化的践行者,永康殡葬仪式当中所扮演的某个角色,上等人是不屑的,但这个环节又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他们来充当了。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个世间的事情,没有高下,没有好坏,只有阴阳。如果没有他们来充任,殡葬文化就会出现失衡的现象。所以,这些小人物,有时候往往会派上大用场。应坚先生说:“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我的同乡父老,昔日的街坊旧邻。”
在应坚先生的这部书里,有相当篇幅的文字是用来叙述永康的非遗文化的,如《点狮子》(九狮图)《团灯》(板凳龙)、山歌、补铜壶、敲糖、麻酥、切糖、土索面等,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我是个地方文化工作者,抢救地方文化是我的职责。所以,我对应坚先生的这部分作品投以崇敬的目光,
通过对应坚先生这部书稿的阅读,我觉得历史是需要重温的,历史是需要回首的,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历史是需要衔接的,历史文化是需要弘扬并传承的。所以说,现在我们能够拜读应坚先生的这部书稿,真的是非常高兴,我把它说成是一部“醒世书”,应该不为过,因为它提醒我们要赶紧抢救即将失传的地方文化与民间艺术!
应坚先生在后记里说:“我的怀旧还在继续。”衷心希望他的怀旧之作一本接一本写出来,祝愿他的文字田地五谷丰登!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本文为作者在应坚散文研究会上的讲话,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