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大家说吧

文章导航

  郎元根,农村干部的榜样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国荣

  郎元根宁肯自己受苦受穷,也要把村民的事尽心尽力做好。这种大公无私的善德精神,在当下农村干部中似乎是较少见了,真的难能可贵。郎元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焦裕禄式的农村好干部形象。

  印象中,现在的村委会当家人,即便他是个小小的“村官”,大多也是富裕一方的“老板”,其中有些还是拥有气派办公楼、私家豪宅的千万亿万富翁。可是,看了本报15日3版《村委会主任当“抽水工”,一干22年》的报道,却让人“大跌眼镜”,彼此的落差竟然这么大,不禁让人对郎元根肃然起敬。

  郎元根本来是可以成为富裕的老板的,就像他的五个弟弟那样,都事业有成,办起了厂盖起了新房。可是,做老大的他依然清贫。倒不是说我敬佩他的一贫如洗,而是敬佩他“为大家舍小家”的无私精神。作为一个村的“老大”,他毅然放弃了打镴挣钱的“黄金时间”。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进入新世纪直至后来的十年,正是中国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期,许多人踩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节奏,步步为营,享受到了丰硕果实,而郎元根为了让村民喝上水,放弃了个人发家致富的机会。

  现在,不少人把设施一应俱全的办公室当“家”,而郎元根却把自家几十年前造的青砖老房子中的一间当村委会主任“办公室”,一间当夫妻俩的卧室;只建了两层就没钱再造的村综合楼,成了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食堂;而过去的20多年,后郎村的生活用水全部靠村民众筹10多万元打造的一口水井。这一切,都足见村集体经济之薄弱。正是面对村里穷的现实,郎元根才不畏艰辛、不怕苦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天早晨5点起床,走到200米外打开水井阀门,为村民抽水。

  “抽水工”,一干22年;做电工37年,从未收过困难户一分钱,还要自己倒贴“管理费”。郎元根宁肯自己受苦受穷,也要把村民的事尽心尽力做好。他以自己的穷和累,换来更多人可以外出挣钱的机会。这种大公无私的善德精神,在当下农村干部中似乎是较少见了,真的难能可贵。从中可见,他的心里只有村民群众,没有自己。郎元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焦裕禄式的农村好干部形象。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郎元根以他的大公无私精神,践行着毛主席的经典语录,也践行着一个农村干部一心为民的“为官”之道。我非常感慨报道中村民们说的一句话:“要接郎元根的班做电工可真的不容易啊,谁可以做到他那么无私呢?”是啊,为了村集体的事业,为了全体村民的利益,谁能做到这般无私,不知我们的老村委会主任有没有意中的电工接班人?

  已经65岁的郎元根,应该可以享享晚年幸福生活,可是他依然牵挂着村民,为村民做事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他一如既往地干着抽水工、电工,为村民服务的脚步不停歇。他还打算把村里戏台前的一片广场浇上水泥,让村里的小孩有个玩耍的地方,为过年来这里打罗汉的村民不再难走路……他就是“永康好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应该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大公无私精神。


永康日报 大家说吧 00002 2015-11-22 永康日报2015-11-2200016;永康日报2015-11-2200017;永康日报2015-11-2200019;永康日报2015-11-2200020;永康日报2015-11-2200018 2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