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转作风,就是要“常回家看看”
□本报特约评论员
薛建国
转作风,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挤出更多的时间多到群众中去,“视人民为父母”,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就是要放低身段,“常回家看看”,当群众是一家人,还有什么不好解决的呢。
13日,市委书记徐华水走村串户,当了一回垃圾分类宣传员(详见本报16日1版相关报道)。
从报道看,徐书记跑的地方蛮多,也翻看了不少垃圾筒,还向村民讲了很多垃圾分类的好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干部作风的转变,如何转?徐书记当垃圾分类宣传员可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通过教育,不少党员干部对转作风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但转作风的目标和方向不是很明确。比如当垃圾分类宣传员这件事,也许就有人会认为,这事太小,不该劳市委书记大驾。这就是一个认识问题。垃圾分类问题解决好了,实际上就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的科学论断。垃圾分类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没有好的生态环境,何来绿水青山?所以,市委书记当垃圾分类宣传员,既是带头转作风,也是带头抓大事。
解决认识问题,是作风建设的关键。这个认识,主要是指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比如转作风的点在哪?首要的应该是组织建设或干部问题,因为上层建筑一定要有良好作风作保证。但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顾及百姓感受,转作风是转给群众看的,群众才是唯一的裁判。把握住这一点,就能找准转的时机。时机准了,效果就出来了。
时机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事情;二是与百姓生活相关、利益相关的事情。照着这两条标准去做,就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们就会为你的作风点赞。
群众利益无小事,你把群众的小事办好了,你就收获了民心。你把群众的小事不当回事,群众也就很难指望你办大事。个中道理,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同。
转作风,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挤出更多的时间多到群众中去,“视人民为父母”。你不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你和“父母”不经常在一起,不但没有感情,可能还会有隔阂,事情一来,就容易产生误会。转作风,就是要“常回家看看”。放低身段,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说事,用群众能够理解得了的比方阐明道理,当大家感觉都是一家人了,还有什么不好解决的呢。
好作风转得实,方可摸到实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此,对我们减少决策失误,科学施政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