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边界行”必出
“真家伙”
时隔24年,永康日报全面落实“走转改”“三贴近”要求,组织新老报人一起,再次环永康“边界行”,开启新一代报人新闻为民的逐梦旅程(详见本报25日3版相关报道)。
这是一次具有现实意义的旅程,作为同行,我分外看好并羡慕这样的“边界行”。
报纸是给读者看的,新闻报道是为读者服务的,本报的读者遍布城乡的各个角落,作为报人,毫无疑问要深入到读者的身边,扎根到新闻的源点,倾听广大读者的心声,反映广大读者的呼声。这样采集来的新闻才是原汁原味的,有感染力的。
24年前,永康日报一批老报人怀着对家乡山水的热爱,怀着对新闻理想的不懈追求,跋山涉水,走村入户,历时近一个月,绕永康边界一圈,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今天,我们新一代报人沿着老报人的足迹,以比其更加开放的心态和脚步去丈量民情,用更为先进的笔和镜头去见证时代的变迁。想必,这不是一次“走马观花”的轻松旅程,6个组的采编人员,绕永康的边界走上完整的一圈后,是要拿出“真家伙”来的。这个“真家伙”,就如市委副书记蒋金红所希望的,要透过发展看问题,真实了解和如实反映边界群众的生活、生产情况,宣传和反映一些制约和阻碍发展的难题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要拿出这样的“真家伙”,相信每个有激情有担当的“边界行”采编人员不敢有一丝的怠慢。正如永康日报社总编辑胡高进所言,只有在“一头汗两腿泥”中捕捉好线索,把目光对准基层,把版面和镜头留给群众,才能使新闻报道散发出泥土的芳香,传递出百姓好声音;只有走出精气神、转出真情意、改出清新风,才能让报道更有“温度”和“深度”。这是一张新闻纸的高贵品格所在,有了这种品格,何忧“真家伙”无日不出现在我们的报纸上。
“心系读者,情系万家。”这是纸媒辉煌时期很多办报人高调唱响的办报理念。要真正做到这样的“心”与“情”,归结到一点,就在于“行”。本报的“边界行”,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行动。行到田间地头,“一头汗两腿泥”,收获在其中;行到村民家中,“住”进百姓心房,喜怒哀乐凝于笔端、跃然纸上。基层是新闻的源泉,深入基层是报人永远不会过时的传统,尤其在信息传播与获取非常便捷的当下,更需要新闻采编人员沉到一线去,不但要“行”在路上,还要“行”进读者心田,广泛采撷并报道鲜活的、读者喜闻乐见的、有真情实感的新闻。正是基于这个初衷,报社的这次“边界行”活动,也使得“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更富实效,把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重要举措落到了实处。
“边界行”必出“真家伙”。期待本报“边界行”的采编人员不虚此行,捕捉到一个又一个好线索,给读者献上一篇又一篇好报道。如此,不仅仅是广大读者,即便行内人,也会竖起大拇指——赞的,都是“真家伙”。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国荣
报纸是给读者看的,新闻报道是为读者服务的。作为报人,毫无疑问要深入到读者的身边,扎根到新闻的源点,倾听广大读者的心声,反映广大读者的呼声。这样采集来的新闻才是原汁原味的,有感染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