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栽土中
绿植心中
![]() |
□本报评论员
张赤奎
只有将“绿”真正根植在人们心中,人人行动、大家参与,“碧水蓝天”终将成为一种触手可及、抬头可见的真实美景。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很多年前,我们就听到过这句话,甚至很多乡村民宅的墙体上还能看到类似的标语。话虽老套,但永远不会过时。
今年,城西新区管委会拿出一百多万元,送“绿”到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上有示范,下有动作,这百万“绿色大礼”,让城西新区处处掀起了植树热潮。党员干部义务植树,村庄、个人、企业自费购买配套苗木,预计为新区绿化投入千万元(详见本报3月27日三版相关报道)。
区区百万的投入,带来的却是千万效益。这个效益,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经济效益,而是惠及子孙、泽披后代的生态效益。不得不说,城西新区管委会这一招真妙,妙就妙在以最小的投入,推动了党员干部、村民群众、企业老板植树护绿的热潮。也不得不说,城西新区管委会做的这笔“买卖”真值,值就值在用“免费”苗木当“诱饵”,形成了家家参与、人人添绿的新气象。难怪市委副书记蒋金红会为城西新区管委会的做法点赞。
其实,每年的植树节前后,各地都会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重植轻管”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往往会陷入“年年栽树不成林、岁岁种苗未见绿”的怪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城西新区在部分村庄率先开展党员干部认领护绿、试点以“绿”促“洁”的长效管理机制,这又是一个妙招。将一片树林、一块绿地划片包干,落实到人,将护绿当成一项硬性“任务”,让党员干部心中有了责任,他们管护起来自然要上心、会上心。
任何一种措施,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笔者建议,城西新区不妨再进一步,将党员干部认领护绿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纳入到党员评优、村干部考评体系中,并接受村民群众的监督,真正做到“种一片树,成一片林”。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幸福不仅仅是“兜里有钱”这么简单,良好生态环境是幸福生活的载体,植绿就是造福。植绿意识反映在行动上,就是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红花绿树、碧水蓝天。
当然,植绿不能仅仅停留在种几棵树、铺几块草坪的肤浅认识上,更应提到生态环保的层面上,并延伸到其他方方面面的“绿色行动”中,比如树立节约意识,节水,节电,节约每一张纸;又比如提倡绿色出行,骑自行车、坐公交;再比如引导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等等。
只有将“绿”真正根植在人们心中,让每个人都具备绿色环保意识,人人行动、大家参与,“碧水蓝天”终将不再是人们的一种奢望,而是一种触手可及、抬头可见的真实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