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室”的说和之道
![]() |
![]() |
和好室 老大爷,喝口水消消气, 有什么事情坐下来慢慢说! |
□本报特约评论员
薛建国
“和好室”的成立,为和谐农村建设指明了一条新道。我们要呵护它,而呵护它,就是发展壮大它。我们有条件在更多地方成立“和好室”,使很多矛盾迎刃而解,使乡里乡亲能和和气气,你好我好,岂不更好。
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派出所联合市司法局、市共青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了“和好室”,在调解纠纷中,充分发挥“情与法”的力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好室”成立不到一年,已调解纠纷400多起(详见本报3月25日十一版相关报道)。
成立“和好室”,是“和谐司法”的创新之举,符合“司法为民”根本理念。在农村这片土地上,它应该极具生命力。这是由当前农村的社会特点决定的。
农村是重要的资源市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促使人们提高对资源价值的认识,由此伴生的是越来越多与土地、山林、矿山、水域等相关的资源纠纷,眼下这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加之原本在农村就极为易发的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农村“维和”局势就显得比较复杂,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无农不稳”,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老话。稳农,就是理顺关系,化解发生在农村和农民身上的矛盾,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农村,许多事情看起来很小,比如说,你家的狗咬死了我家的鸡,或他家的牛吃了我家地里的菜,解决不好,可能就会出大事,刀棒相见,引发命案的有之;心生怨恨,老死不相往来的有之,有的甚至演变为宗族间的对立。
生活是由矛盾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我们不怕矛盾,就怕矛盾激化。矛盾激化,是人的情绪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农村,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要低一点,人的理性往往容易被情绪所取代,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有一种可以平定他们情绪的“稳压器”。“和好室”就是“稳压器”。
一年不到,调解各类纠纷400多起,实践证明,“和好室”这个“稳压器”是行之有效的。“和好室”把矛盾双方说和了,这个“说”是有讲究的。
前提首先是说的人得一碗水端平,即说出“公平公正”。“和好室”有5名常驻调解员,由1名民警和4名有着多年基层调解经验的工作人员组成。民警是公权力的代表。而4名工作人员能够长期从事人民调解这一行,说明是得到群众认可的,否则,早就“转行”了。可以说,他们都是有一定威望的人,不仅能在矛盾面前有的放矢,说事拉理,更主要的是他们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不袒护,不偏向,令群众信服。
遇事冲动,出了事要么不知所措,要么惊慌失措。在基层,这是许多民间案件当事人身上的共同点。在这些人面前,“和好室”调解员最知道该怎么说。而这时候,当事人也非常渴望有人给他们说,这时候的说,是政策指导,是法律服务,是对症下药。
“和好室”调解员的说和之道,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他们身在基层,熟悉农村和农民生活,有贴近性;没有官腔和套话,用农民听得懂的话说事,让农民觉得不生分,几句话一说,可能气就消了。人吃的是油和米,讲的是情和理。农村里纠纷不是不可调和,关键是看你会不会调和。“和好室”平均每天调解2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靠的是什么?打了两张牌:情和理。
“和好室”的成立,为和谐农村建设指明了一条新道。我们要呵护它,而呵护它,就是发展壮大它。特别在农村,也有这样的基础。因为很多农村群众对法律知识和司法程序不是很清楚,打官司还会产生费用,更何况闹上法庭,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裂痕,因此,很多群众是希望通过调解加以解决的。现在一些当事人主动上门请“和好室”解决矛盾纠纷,就是很好的证明。再则,在基层,我们并不缺少公道正派、有威望、地缘熟、懂法律、热心肠的“候选调解员”。因此,我们有条件在更多地方成立“和好室”,使很多矛盾迎刃而解,使乡里乡亲能和和气气,你好我好,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