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藏书注定在走向末路,这是数字时代给它的宿命。 现在各地仍有“藏书人家”的评选,家有藏书两千册,已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了。但两千册书转为数字储存,只要一张光盘就可以了。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大房间来堆书,而一个人拿着存有书籍的光盘,你说他们两个谁藏书多呢? 读书需要一点形式感,这是一种传统,家有千册藏书,会让人心里踏实。但如果一味追求形式,那就背道而驰了。北京有个人,前几年他在北京天安门附近租了两间平房来存放他一万多册的古旧书籍,他的平房里那真是书的海洋。前几年,他承认自己并没有完完整整看完过一本书,他的乐趣并不在于看书,而在于藏书。他看得最多的书是“书目”,只要发现哪一本古籍他没有收藏到,他就会千方百计去寻找,直到“拥有”为止。这种心态倒像皇帝,他一个人应付不了后宫三千粉黛,但他必须拥有。 上海也有一个藏书家,他竟然仿造图书馆的模式,书架是导轨式的,各种明目的书,他以藏为乐。至于他写出了多少文章,有多少学问,我一概不知。 在这样一个图书市场膨胀的年代,一个人想以藏书多寡说明自己博学与否,实在牵强。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的出版量是我国3700多年出版量总和的三倍多,现在中国的出版总量已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有24个出版企业集团公司、246家图书出版社、上千种经营性报刊成为新的市场主体。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没有一个人可以收藏得完。 藏书是为了读书。台湾的李敖不喜欢光盘,他喜欢藏书,他有一个超大的书房,四周都是书墙,中间仍旧堆着书,李敖有超强的记忆力,这上万本书中,哪本书放在哪里,写了什么,他都能说出一个大概。李敖有强闻博记的功夫,这源自于他几十年的读书生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李敖那样,新书变成了旧书,也不知这书中到底写了什么,更不要说在书中找到乐趣,寻找资料写些文字了。 书籍本身蕴含着知识和文化,一个不能阅读和掌握书中知识的收藏者,必将被书籍本身所掩埋。在这个图书出版业极其发达的时代,如果坚持“拥有比阅读更快乐”,那就是一杯苦酒,因为这个时代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缺少书籍的年代了,像海一样庞大的图书市场,你无法占有全部,就像你无法抽干海水一样。面对大海,我们敬畏,我们欣赏,而一个藏书者的快乐,也应该如此,真正的快乐不是拥有,如果你以拥有为乐,那倒不如去拥有光盘,因为那里面的知识更海量,而不需要用寸土寸金的房子面积来安放。书是用来读的,书本来就不是用来拥有的,阅读可以让人快乐,这是书的本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