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化·西津

浙东学派文化资源与治理
现代化转型的耦合性思考

  浙东学派文化资源与治理

  现代化转型的耦合性思考

  □章锦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理智慧与当代治理实践的结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浙东学派作为发轫于宋、兴盛于明清的重要思想流派,不仅是浙江地域文化的核心代表,更是中国实学思想的重要一脉。其“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民本务实”等思想内核,与当代以“枫桥经验”“龙山经验”“浦江经验”“后陈经验”等为代表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形成了深刻的契合性。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以浙东学派的文化资源为根基,实现传统治理智慧的现代性转化,赋能治理现代化转型,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展开深度思考。

  历史渊源与治理智慧的耦合

  浙东学派自宋代永嘉、永康事功之学发轫,经明代王阳明心学发展,至明清之际黄宗羲等学者发展为经史学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传统。这一学派始终强调“经世应务”与“知行合一”,反对空谈性理,主张学术研究必须服务于社会现实。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明确主张学术研究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归宿。这种务实致用的思想传统,与当代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不谋而合。

  “枫桥经验”作为基层治理的典范,其核心在于依靠群众、相信群众,通过群众自治化解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一理念与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一脉相承。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批判专制、倡导民权,其“工商皆本”思想更是突破了传统重农抑商的局限,体现了务实的经济观。这种思想与现代基层治理中通过法治、乡情、经济等手段调解社会矛盾的做法形成呼应,如“龙山经验”中通过诉前调解、讼源治理等方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龙山经验”强调“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法庭指导”,以法治手段强化源头解纷,把矛盾化解在诉前。这一做法体现了浙东学派“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在“龙山经验”中得到了延续,通过调解程序前置、示范裁决调解等机制实现“纠纷分级调”,是对南宋永康学派“无讼”“少讼”治理文化的现代转化。

  “浦江经验”通过领导下访接访,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信访闭环管理。这一做法与浙东学者章学诚主张的“立言期有补于世”一脉相承,体现了治理主体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的转型。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认为学术研究必须有益于社会治理。这种思想在“浦江经验”中得到了实践,通过领导下访、主动纾困,实现了信访工作的根本性转变。

  “后陈经验”通过村务监督,规范村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行为。这一做法体现了浙东学派“民本务实”的思想。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强调治理应以民意为本。王阳明提倡“致良知”,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实现社会和谐。这些思想在“后陈经验”中得到了体现,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制度化建设,实现村级权力的有效制约和村民自治的深化。

  浙东学派对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民本思想与基层自治的深化

  浙东学派的核心精神之一是“民为邦本”。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浙东学者始终强调治理应以民意为本。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实现社会和谐。黄宗羲则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强调治理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这种民本思想与“枫桥经验”中依靠群众化解矛盾、“龙山经验”中三治(自治、法治、德治)融合高度契合。

  当前,可借鉴浙东学派的民本理念,进一步推动基层自治组织的制度化建设。例如,可以完善街道议政会、知名人士参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使其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群众参与治理的便捷性与广泛性。如“司法公正在线”平台、人大代表督政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可以使群众更加便捷地参与治理过程,实现治理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此外,浙东学派的民本思想还可以为基层自治提供文化支撑。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可以通过道德教化提升基层群众的自治能力。黄宗羲的“天下为主”思想则可以为基层自治提供理论依据,使基层群众真正成为治理的主体。

  经世致用与多元解纷机制的构建

  浙东学派反对空谈义理,主张学术研究需解决实际问题,倡导“实事实功”。万斯同的《儒林宗派》以图表形式梳理学术史,章学诚革新方志编修方法,均体现了方法论上的创新。这种务实精神可为当代治理提供借鉴。

  例如,“龙山经验”通过调解程序前置、示范裁决调解,人大代表联络站“解纷+救济”等机制实现“纠纷分级调”,正是对传统“无讼”“少讼”治理文化的现代转化。这种多元解纷机制的构建,体现了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精神。通过调解程序前置,将矛盾化解在诉前,既减少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又提高了纠纷解决的效率。

  “浦江经验”通过数字化平台打通信访闭环,则体现了“规则数字化、数字智能化”的治理创新。这种创新与浙东学派的方法论创新一脉相承。章学诚在方志编修中注重方法的创新,提出了“志属信史”的观点,强调方志编修必须实事求是。这种精神在“浦江经验”中得到了延续,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信访工作的闭环管理,提高了信访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未来,可以进一步借鉴浙东学派的务实精神,构建更加完善的多元解纷机制。例如,可以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解纷资源,形成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解纷体系。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解纷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礼法结合与德治法治的融合

  浙东学派中黄式三、黄以周父子的礼学研究强调“实事求是,莫作调人”,主张礼法并重以规范社会秩序。这与现代治理中“法治为基、德治润心”的理念相通。黄式三在《礼书通故》中详细考证了古代礼制,黄以周则提出了“礼学即理学”的观点,强调礼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这种礼法结合的思想在现代治理中得到了实践。例如,嘉兴南湖学院家风馆、永康西溪家风馆等将礼学文化融入清廉家风建设,通过“礼”的教化功能弥补刚性法律的不足,为基层治理注入文化软实力。家风馆通过展示传统家规家训,开展家风教育活动,提升了基层群众的道德素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武义“后陈经验”中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设立,亦是对“权力接受约束、事务全面公开”的礼法精神的实践。村务监督委员会通过对村级事务的监督,确保了村级权力的规范运行,体现了礼法结合的思想。这种制度设计既强调了法律的刚性约束,又注重了道德的软性教化,实现了德治与法治的融合。

  未来,可以进一步挖掘浙东学派的礼法思想,推动德治与法治的深度融合。例如,可以将传统礼文化融入现代法治建设,通过道德教化提升法律的遵守程度。同时,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相互促进,形成刚柔相济的治理格局。

  文化资源赋能治理转型的路径

  以“知行合一”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

  浙东学派强调“实德”与“实功”、“知”与“行”的统一,这与数字化治理中“数据驱动决策”的理念相呼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认为真知必能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这种思想在数字化治理中得到体现,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实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金华法院通过“智钮”管案平台实现“一屏看全市,一网管全程”,正是将规则数字化与治理实践结合的范例。该平台通过整合全市法院的案件数据,实现了对案件全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了司法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这种做法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实现了司法工作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未来,可进一步挖掘浙东学派“经史合参”的方法论,构建历史案例数据库,辅助矛盾风险预测。浙东学派注重经史研究,强调通过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论,构建历史案例数据库,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分析,预测当前社会矛盾的风险点,为治理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可以借鉴黄宗羲“工商皆本”思想,推动数字经济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强调工商业的重要性。在数字化时代,可以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可以通过电商平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

  以“经世应务”完善治理共同体建设

  浙东学派注重学术与社会的互动,如陈亮强调“随事著功”投入商业实践,黄宗羲创办甬上证人书院、章学诚参与地方志编修,均体现了学者与社会的深度协作。黄宗羲通过书院教育培养人才,章学诚通过方志编修服务地方治理,都是学术与社会互动的典范。

  当代可借鉴此模式,推动“高校——政府——社区”联动。例如,舟山市将“两黄”文化编入乡土教材,并建设礼学馆作为研学基地,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治理教育的结合。通过将浙东学派的文化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可以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治理能力。

  此外,可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群体参与调解,形成多元主体共治格局。浙东学派强调“经世应务”,注重学术与社会的互动。可以借鉴这种精神,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形成治理共同体。例如,可以通过乡贤参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形式,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提升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以“批判精神”优化制度设计

  浙东学派的批判性思维可为制度创新提供思想资源。陈亮对南宋朝庭沉奄、风痹之风的批判,章学诚对伪史学的批判,黄宗羲对专制制度的批判,都体现了浙东学派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可以为现代制度创新提供借鉴。

  例如,针对司法建议“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有些法院通过“晾晒比拼”机制强化落实,正是对形式主义的反思。这种做法体现了浙东学派的批判精神,通过对现有问题的批判,推动制度的优化和创新。

  未来需进一步发扬这种批判精神,在基层治理中建立动态评估机制,避免制度空转。可以通过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基层治理制度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同时,可以通过公众参与,增强评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制度有效运行。

  结语

  浙东学派的文化资源并非静态的历史遗产,而是动态的治理智慧库。从“枫桥经验”的群众路线到“浦江经验”的主动服务,从“龙山经验”的法治实践到“两黄”礼学的德治教化,浙东学派的“经世致用”“民本务实”精神始终贯穿其中。这种精神不仅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浙东学派的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治理智慧的现代性转化。通过文化赋能、制度创新、技术支撑三位一体的路径,将浙东学派的思想精髓转化为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中国之治”提供更具地域特色与文化深度的浙江方案。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浙东学派文化资源的研究和挖掘,推动其与当代治理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将浙东学派的治理智慧转化为具体的治理实践,提升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有机结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西津 00005 浙东学派文化资源与治理
现代化转型的耦合性思考
2025-09-03 永康日报2025-09-0300006;永康日报2025-09-0300007;永康日报2025-09-0300008 2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