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社会·看点

吕公望和
难民工厂

  吕公望和

  难民工厂

  卢礼阳讲述吕公望的事迹

  近日,由学者卢礼阳历时四年九个月编撰而成的《吕公望集》新书讲座在永康举行。现场,吕公望后人、地方学者和众多市民齐聚一堂,共同追忆这位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

  这段跨越80多年的历史,因该书的出版而愈发清晰。

  “这里的仕廉公祠是难民工厂的总部,主营纺织业务,芝英的祠堂,一个个都是分厂。”历史研究爱好者应建设说。

  如今的芝英古城,祠堂林立、古韵依旧,吸引众多游客。而当历史的钟摆指向抗战时期,这些祠堂承担了另一重使命——为难民提供工作和庇护之所。

  “没有工作、没有住房,就流亡到永康来,难民问题就是个大问题。”卢礼阳指出,面对大量难民,1938年1月,吕公望提出“以工代赈”的思路,为难民提供工作和居所。选择芝英,正是看中这里祠堂连片、空间充裕的特点。资料显示,民国时期芝英有祠堂81座,至今保存完整的仍有52座。

  杭州沦陷后,吕公望回到老家永康,担任浙江省赈济委员,创办浙江省赈济会难民染织工厂并任总经理。他将仕廉公祠作为总部,大大小小的祠堂化作分散车间,收容了从杭州、上海等地逃难而来的数千难民。

  吕公望之子吕师煜表示,在抗战期间,该厂共生产布匹28万余匹、棉纱10多万公斤,供应第四、第五军需局及福建某军用服装厂,对抗战物资保障贡献显著。此外,吕公望还组织运输车队,突破日军封锁,将永康出产的布匹、棉纱及军械等物资运出省外。据统计,当时从永康运出去的物资总量超过1400万公斤。

  更鲜为人知的是,吕公望还冒着巨大风险,将自己位于永康的“将军府”设为中共东南局的秘密联络站,庇护、转移了大量新四军人员和中高级干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写下了惊心动魄的一笔。吕师煜强调:“如果没有我父亲的认可,这个联络站是不可能建立的。”

  这段历史得以被重新发掘,还离不开永康企业家吕强的捐赠义举。他购下并捐赠吕公望旧宅,为这段历史留下真实的空间见证。

  时光流转,精神永存。吕公望的故事并未被遗忘。吕强出于对历史的敬意,捐赠了吕公望旧宅,让这份精神有了具象的传承之地。“吕公望是一位非常爱国、有情怀的前辈,其精神与大义值得当今企业家学习。”吕强说。

  难民工厂的存在,不仅安顿了数以千计的难民,也为永康埋下了现代工业的种子。在进一步走访中,我们结识了项瑞英,其家族曾从事针织行业,与难民工厂渊源颇深。

  项瑞英回忆道:“我家从前做针织,生产羊毛袜、纱帽等,尤其是那种旧称‘罗宋帽’的俄式款式。这些其实都是难民带来的——他们携来了机器、传授了工艺,让永康的纺织业从手工低效阶段跨入机械制造阶段。”他感慨地说,“那时候生意极好,销路大开,极大地拓展了永康的经济能力。”

  从一本书,到一座城,再到一段不可遗忘的历史,吕公望与难民工厂的故事,正因为这一群人的追寻与守护,跨越80多年,依然铮铮有声。而今,这段历史通过书籍、讲座与祠堂、旧宅保护,传承下来。

  融媒记者 李涵英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3 吕公望和
难民工厂
2025-09-03 永康日报2025-09-0300009;永康日报2025-09-0300012;永康日报2025-09-0300015;永康日报2025-09-0300018 2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