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人产生这些感觉
其实就是“生理性厌恶”
![]() |
对一个人产生这些感觉
其实就是“生理性厌恶”
社交平台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听到一个人说话就莫名其妙地烦躁,与Ta相处的时候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愤怒和反感的情绪,这可能是一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这种反应导致你不能去想或看Ta,甚至一听到Ta的声音就会觉得憋闷、反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情绪起伏甚至难以入眠——这已经是“生理性厌恶”。如果你遇到这种人,不要怀疑自己,也不必强求自己去适应,赶快想办法远离。
此帖一出,获得了很多网友的共鸣。不少人评论说,立刻就能想到那么几个让自己感觉“生理性厌恶”的人。那么,“生理性厌恶”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建议你一定要远离?远离不了,怎么办?
产生厌恶是身体的自我保护
厌恶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厌恶情绪既能保护人们的生理自我免受各种疾病的感染,也保护人们的社会自我免受否定与打击。
从进化防御机制的角度来说,人类对特定刺激的厌恶反应源于进化的选择,帮助我们避免去接触病原体或危险环境。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厌恶的刺激物也逐渐扩展。当触发刺激出现时,大脑处理厌恶的核心区域活跃度激增,负责理性判断的区域被抑制,引发心跳加速、出汗等自主神经反应。
产生厌恶可能是
触发了过去的痛苦记忆
有时候,让人产生强烈的“生理性厌恶”的刺激物与过往创伤经历关联,当下的某个场景触发了我们潜意识中与“痛苦”绑定的情绪记忆,引起情绪闪回,大脑会将正在经历的现实刺激误判为威胁,引发“战逃反应”,让人出现憋闷、愤怒、反胃等感觉。
这样的“生理性厌恶”绝非矫情或者反应过度,而是与过往经历的创伤性体验有关:这些创伤记忆并非以完整事件存储,而是以碎片化的感官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当相似的刺激出现,触碰到未痊愈的创伤烙印,相关的大脑区域一下子被激活,“情绪闪回”的瞬间就让我们重新代入受创伤时的场景。
是预警也是自我保护的本能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产生了“生理性厌恶”的时候,首先要停止自责和内耗,以客观的立场去看待自己的身心反应,更要理解:这种厌恶感是预警信号,是自我保护的本能。
紧接着,我们可以主动给自己在内心里喊个暂停,而非直接被情绪带着走。趁着“暂停”的时间倾听自己,进行理性思考和识别,搞明白自己的厌恶感到底是来源于此情此景,还是因为它唤起了过往的创伤经历。
如果产生生理性厌恶的对象是必须接触的同事、熟人或是家人,可以想办法适度保持距离,例如通过文字沟通代替语音,保持比较远的社交距离互动,不得不共处同一空间时佩戴耳机,阻隔干扰等。
另外,也可以通过写“触发日记”,记录标记具体情境及身体反应,区分偶然不适与持续模式;辨明自己厌恶情绪出现的逻辑和规律。正念呼吸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也都有助于个体从各种负面情绪里得到缓解和放松。
但是需要强调:如果“生理性厌恶”伴随着失眠、持续焦虑、恐惧或者其他严重的身心不适,就不要再执念于“自我调理”,建议及时就诊,寻求医疗支持。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作者:窦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