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学少年到远征军
![]() |
从求学少年到远征军
近日,在养老院中,记者见到了97岁的徐位青。老人用颤巍巍的双手翻开泛黄的相册,那些黑白照片,将他与来访者一同带回到80多年前,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作为当前永康为数不多的抗战亲历者,老人的记忆如同永康江的流水,将80多年前的苦难与抗争娓娓道来。
1928年出生的徐位青,在11岁那年被父亲送到十里外的永康县读小学。“那时在马宅老家,还没人讨论抗日战争。一到县城,气氛完全不同了。”老人在回忆时语气平和,“警报是用一口钟敲响的——‘杠杠杠杠’,一听到这声音,大家就往山上跑,后来学校干脆搬到山上上课。”
他口中的警报钟,当年悬挂在永康地标建筑魁星楼上。那座楼最终在日军轰炸中化为焦土。1939年的某个星期天,原本该返校的徐位青因预感空袭留在家中,意外躲过一劫。“第二天回学校时,我看到炸弹炸出了一个大坑,像一口池塘那么大,一块长石板飞得老远。那是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永康。”
1942年,日军进犯永康马宅村,14岁的徐位青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他们用手榴弹砸死乡亲,把人丢进溪里淹死……村里三四个人就这样被打死了。我当时躲在山上,逃过一劫。”
同一年,他被日军抓去当挑夫。“我和一个武义的小孩一起被带走了。后来趁日军不注意,我们商量着逃跑。”他沿着熟知的路线,冒险穿过有日军驻守的凉亭,终于徒步走回马宅。“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就一心想着回家。”
在动荡的年代里,也有光亮的痕迹。徐位青至今仍清楚记得,由永康名人吕公望创办的难民工厂,为流离失所的百姓提供了生机。“工厂发放棉花,雇妇女纺线,让许多家庭得以维持生计。”这份人道关怀,在少年徐位青心中深深种下了爱国爱乡的种子。
亲历日军的暴行,感受爱国人士的壮举,促使年轻的徐位青在1944年毅然从军。那时永康已全境沦陷,17岁的他加入“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成为青年远征军208师622团的一名二等兵。“第二年8月15日晚上,消息传来:日本投降了。那晚大家欢呼雀跃,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夜。”他说。
抗战胜利后,徐位青先后在浙江吴兴参加预备役干部训练、于嘉兴青年中学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家乡务农,直至今日。
如今徐位青居住在养老院,仍保持着军人的作息习惯,每天读报是他重要的日常。问起为何能如此清晰地记住往昔岁月,老人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收藏,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他多年来获得的每一枚勋章。它们静静躺在时光里,一如那些不曾褪色的记忆。
融媒记者 程卓一
徐位青在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