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染塘到善塘:一个名字背后的善缘
![]() |
从染塘到善塘:一个名字背后的善缘
在前仓镇善塘村,流传着一个关于“善”的美好传说。善塘原名“染塘”,位于永康通往丽水的古官道一侧,这里曾是繁华的染坊聚集地。家家户户以此为生计,漂染着各式各样的绵麻纱线和织布。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那些汰纱洗布的污水年复一年地汇入周边的池塘,导致塘水常年浑浊,难见清澈。正因如此,这片地方被人们称作“染塘”。
明朝正德年间,染塘有位乐善好施的员外,名叫李文富。他家风淳朴,心地善良,常年开设粥棚,救济周边的贫苦百姓。即便是寒冬腊月,他也从不吝啬,时常捐衣赠物,助人御寒过冬。
有一年,李文富在村中一口池塘边新建了一幢宽敞大气的十三间大屋。乔迁之喜,他大摆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庆贺。酒宴之上,一位平素爱开玩笑的同村好友,几杯米酒下肚后,更是口无遮拦地对李文富说道:“富哥啊,你这新屋真是气派,啥都好,就是屋后这口池塘,有点儿不吉利,正所谓‘背水一战’嘛,依我看,还是请个风水先生来瞧瞧,祭度一番,讨个好彩头。”
李文富本不太信这些,听罢只是付之一笑。没想到这话却传到了他父母的耳朵里,二老十分在意,再三催促他一定要请个风水先生来看看。李文富拗不过父母,只好亲自雇了一顶轿子,前往缙云壶镇去请风水先生。
这位风水先生略懂永康方言,一路上两人聊得十分投机。行至半道,轿子突然停下,只听抬轿的人高声吆喝:“好狗不挡道,快让开!”李文富与风水先生掀开轿帘一看,只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立在路中。李文富连忙下轿制止抬轿的人:“莫要骂人,老人家站在这里,必有难处。”话音未落,那老人已跪在他面前,哭着说道:“老爷,家中贫寒,孙儿病重无钱医治,已经断炊好几日了,求老爷赏口吃的……”李文富见状,赶紧扶起老人,将随身携带的一叠麦饼和豆腐干全部送给了老人,又从怀里掏出些碎银子塞给老人,嘱咐他给孙儿治病。
晌午时分,一行人行至舟山地界。李文富见抬轿的人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便招呼大家在一家饭店歇脚吃饭。众人正吃得津津有味,店门口忽然传来一阵争执声。原来是一位秀才想为病榻上的母亲买条鱼补补身子,无奈囊中羞涩,恳求店家能够赊欠几日,店主却执意不肯通融。李文富感念秀才的一片孝心,当即替他付了鱼钱,还额外多点了几样菜,让秀才带回家去给母亲补补身子。
饭后,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待行至白沙溪时,河水已经暴涨。抬轿的人只好涉水过河,由于河床高低不平,行走异常艰难。上岸后,李文富目睹此景,便对当地人说:“此河行路艰难,我愿出资在此修建一座桥,方便大家往来。”
傍晚时分,轿子终于抵达了染塘。李文富对风水先生抱歉地说道:“先生奔波一日辛苦了,请先用碗鸡蛋索面暖暖身子,稍后再请您看看房前屋后的风水。”不料风水先生却摆摆手说道:“贵府的风水,不必看了。”李文富闻言一愣,茫然不解地问道:“先生……莫非已看出什么端倪?”风水先生微微一笑,说道:“确实。从壶镇到染塘这一路,老兄你施舍老人,救其病孙;解秀才之困,助其尽孝;出资造桥铺路,惠及乡里。桩桩件件,善行义举,我都看在眼里——心善,便是最好的风水。贵府福泽深厚,何须再看?”
此言果然应验。此后,李文富的家业愈发兴旺发达。村里人纷纷以他为榜样,孝敬父母、邻里和睦、乐善好施蔚然成风。全村子孙后代中,入仕为官者众多,考取功名者也大有人在。为了铭记这份善行带来的福报,村名便从“染塘”改为了“善堂”。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了“善塘”。不过,叫顺口了的老人们,有时仍习惯唤作“染塘”。
融媒记者 吕晓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