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婺剧“小花旦”姜妙
丰富文化内涵 实现技艺融合
![]() |
![]() |
对话婺剧“小花旦”姜妙
丰富文化内涵 实现技艺融合
主持人:姜老师,咱们都知道婺剧是金华的文化瑰宝,我们永康也有许多民营婺剧团,经常开展“婺剧进校园”“婺剧下乡”等活动。您作为浙江交响乐团一员,曾是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多次出演“小花旦”的角色,能从婺剧演员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一下婺剧的特点吗?
姜妙:金华婺剧有500多年历史,由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腔组成的多声腔地方戏,可看作这六个剧种的总称。每种声腔都有自己的发源地,高腔源于义乌,昆腔源于昆山,乱弹可能来自陕西或浙江本地,徽戏才真正源于安徽,滩簧源于苏州,时调源于金华八婺本地。
婺剧的特点在于文戏武做与武戏文唱,就是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强化文戏剧情张力,同时以细腻的情感表达中和武戏的刚猛。婺剧身段有一定的程式规范,可以通过演员的身体动作,如手势、台步、眼神、甩袖等,表现人物的情感、身份和情境,帮助演员在舞台上生动地演绎故事。
主持人:听完您的介绍,感觉婺剧离我们更近了。从传统民间戏曲到西方典雅乐曲,因为工作转变,您接触到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结合您的实际工作体验,谈一谈您对婺剧和交响乐的理解吗?
姜妙:婺剧与交响乐的不同点在于它们的乐器组成。戏曲音乐以民族乐器为主,如京胡、曲笛、锣鼓等,音色独特且地域性强;交响乐则使用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四组标准化编制,音色融合统一。
而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以音乐来表达情感,通过旋律和器乐编排营造情感张力。在音乐里,传统与现代也能够完美融合,如交响乐《社戏》里融合了婺剧元素,《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演出里也融合了婺剧戏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婺剧八八战律》等,这样的结合为交响乐这一外来音乐形式注入了独特的中国韵味,从而开启了“洋为中用”的崭新篇章。
主持人:近些年来,无论是传统婺剧还是交响乐,都在表演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作为同时接触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婺剧工作者,您觉得,创新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姜妙:我觉得创新是引领传承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跟随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风格进行创新,我们的传统艺术才会春色满园、百花齐放。同时,要充分认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丰富文化内涵,开拓新的表现手段,实现艺术与技术新的融合。这样才能让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喜欢听,让更多的观众学会欣赏我们的传统艺术。
婺剧《三打白骨精》最近特别受年轻观众喜爱,剧目里白骨精可以同时变脸和变衣服;孙悟空变蜜蜂的环节,也用上了无人机这类现代科技……这些都是这个剧的创新和看点。
《社戏》
《社戏》是浙江交响乐团原创交响乐《浙江组画》三部曲之一。乐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以浙江戏曲音乐为主脉,从最具浙江特点的绍剧、越剧、婺剧这三大剧种中提取元素予以演绎,整部乐曲充满丰富的变化性,既大气恢宏,又不失柔美婉约,在交响乐中洋溢着浓郁的地域风情。
在第一乐章“绍剧叙事曲”中,时长15分的管弦乐曲对绍剧唱腔进行了巧妙运用,用西洋乐生动演绎了《三打白骨精》这一经典故事。第二乐章“越剧随想曲”,融入了脍炙人口的越剧唱腔“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以及《梁祝》的爱情主题,深情动人。第三乐章“婺剧狂想曲”,除了运用婺剧音乐素材所作的变奏外,还融合了丰富戏曲元素,在极具震撼力的音乐中 ,让这一场“大戏”落下帷幕。
融媒记者 王玙铮
■本期推荐
姜妙剧照
交响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