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社会·科普

三伏天很耗阳气
中医推荐做6件事

  三伏天很耗阳气

  中医推荐做6件事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气就是阳气,可看作是各脏腑功能正常运转的原动力。

  《黄帝内经》提倡春夏养阳,既湿又热的三伏天,为什么要注重养护阳气?具体应该怎么养阳?

  《生命时报》邀请中医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阳气状态关乎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阴阳二气,阴阳调和,身体机能就可正常运转,养生其实就是养阳。

  《黄帝内经》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人体和阳气的关系好比自然与太阳,没有太阳自然界就没有生命,同样的,人缺少阳气就会减寿。

  阳气在人体中起温煦、推动、气化和保护的作用。养好阳气可以帮助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高身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进展,实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夏天养阳,就是把散掉的阳气补回来。入秋后,阳气从体表回到体内,阴阳才能平衡,人就不易得病,慢性病患者则不易复发,进而平稳地度过节气变化。

  如果身体阳气不足,会导致它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人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减损寿命。

  生活中很多不良习惯都会耗损阳气或阻碍阳气畅达,比如过度贪凉、久坐、运动量不足或过度等,所以近年来,免疫力低下、腹泻、疲倦、手脚凉、颈肩腰腿痛等多种不适症状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为什么三伏天很耗阳气

  在自然界中,阳气生于春,旺于夏,三伏天达到鼎盛,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充盈。但此时人体阳气也面临着重重考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三伏天酷热,人体阳气走于肌表,浮散于上,容易随汗“出逃”。当出汗过多,皮肤毛孔扩张,空调、风扇等“人造邪风”还会顺着张开的毛孔偷袭人体,伤及阳气。

  二是天气炎热时,人们经常吃冰淇淋、喝冷饮,对于内里阳气本就虚弱的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人的阳气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先天,即父亲和母亲的生殖之精;二为后天获得,即从日常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

  虽说阳气可通过饮食不断获得,但人的身体运转、工作学习、情绪波动等,都需要不断消耗阳气,阳气不足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一般会有以下表现:

  怕风怕冷,手脚发凉,比一般人耐受寒冷的能力差,夏天受不了空调、电扇直吹等;

  胃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凉,夜尿多;

  容易感到疲倦,喜欢躺着,缺乏活力;

  胃口差,不能耐受寒凉饮食;

  大便软或不成形,容易腹泻;

  舌质偏淡,舌苔白或白腻。

  做好6件事攒足阳气

  夏天虽是阳气容易耗伤的季节,但也是攒足阳气、抵御冬病的重要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养阳并不是一味地补阳,具体如何养护,可参考以下方法。

  早睡早起。夜间是阳气潜藏的时候,要保证每天7小时至9小时的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午间小憩有助于恢复体力,但不宜过长。

  晒背泡脚。白天适当晒太阳,尤其是晒后背,有助于吸收自然界的阳气,但要注意防晒伤和中暑。

  夏季在空调房中要注意腹部、腰背部和下肢的保暖,不可过度贪凉。养成睡前泡脚的习惯,可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

  温和运动。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阳气。但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如果大汗淋漓反而损伤阳气。

  可选择一些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打太极拳、做瑜伽等。运动时间建议在清晨或傍晚,避开炎热的中午和下午。

  饮食温补。阳虚的人可多吃一些具有温阳作用的食物,如羊肉、核桃、韭菜、生姜等。

  同时避免贪食生冷、寒凉之品,如西瓜、梨、苦瓜等,这些食物容易损伤阳气,脾胃虚寒的人群食用后还容易腹泻。

  适当艾灸。艾灸是中医临床调理阳虚体质的常用方法,通过艾灸足三里(膝盖骨外侧下方约四横指处)、关元(脐下3寸)、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等穴位,可以温通经络、补充阳气。

  艾灸时,要注意掌握好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和伤阴。

  情志调节。夏季应注重精神调养,避免大悲大喜,尽量让自己平心静气。这样做能让阳气既足以发挥效用,又不过于亢盛,保持在平衡的限度内。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三伏天其实很耗阳气,中医推荐做6件事》)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科普 00006 三伏天很耗阳气
中医推荐做6件事
2025-07-26 永康日报2025-07-2600006;永康日报2025-07-2600008;永康日报2025-07-2600009;永康日报2025-07-2600010;永康日报2025-07-2600011;永康日报2025-07-2600012;永康日报2025-07-2600013;永康日报2025-07-2600014;永康日报2025-07-2600015 2 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