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桥十寺”:
施孟达的
布衣善行
![]() |
“九桥十寺”:
施孟达的
布衣善行
仁政桥、李溪桥、平安桥、普渡桥……这些横跨溪河的古桥,都与一位名叫施孟达的巨贾有关。施孟达(1412-1476),字闻炜,永康唐先云路人。他倾尽家财,建造了名扬四方的“九桥十寺”,以布衣之身行济世善举,其德泽至今为人称颂。乾隆二年(1737),朝廷颁旨崇祀忠义祠,以彰其德。
施孟达的仁心,源于父亲施茂盛的言传身教。据清康熙《永康县志·义民卷》载,明正统四年(1439),黄河决堤,河南大水,施茂盛便与数位乡贤各捐千石粟米赈灾,被朝廷旌表为“义民”。这份乐善好施的家风,深深烙印在施孟达心中,施孟达承其遗志,祖孙三代善行皆载邑志。
施孟达所造“九桥”,横跨永康各要津:仁政桥(永康城内)、平安桥(唐先雅堂)、博济桥(唐先云路)、普渡桥(唐先龙山,俗称朝殿桥、赵店桥)、下江桥、罗树桥(均东城下店午)、李溪桥(石柱里溪)、序东桥(后没于太平水库)、松溪桥(金义新区岭下朱)。这些桥梁解民涉水之苦。虽后世多有重修,平安桥、博济桥、普渡桥等桥名沿用至今(仁政桥1955年重修后更名为和平大桥)。
他所修的“十寺”,则广布浙中:温州江心寺、义乌双林寺、象珠净土寺,以及齐云寺、景山寺、普济寺、崧浦寺等。无论古寺重修或扩建,施孟达皆倾巨资襄助,其规模与耗资,足见其善行之宏阔。
施孟达散财济世,于己却苛求清俭,常着粗衣布履,甚或不及寻常百姓。
一年寒冬,施孟达途经岭下朱松溪。见路人赤足涉水,寒彻骨髓,当即决心造桥。然其破旧棉鞋、补丁粗布的行头,引来当地恶霸嗤笑。施孟达不争不辩,自购石木,在百姓相助下,仅半月便建成长六丈余、宽一丈的松溪桥。
义乌双林寺筹建时,众乡绅于祠堂议捐,无人敢坐象征首捐的头把交椅。头戴破箬帽、脚蹬旧草鞋的施孟达坦然入座首席,举座愕然。待捐簿呈上,他挥毫写下“施孟达”与“独造”二字,满堂哗然。待有人认出这位永康善人,惊叹声中,众人恳请共襄善举。施孟达微笑提笔,于“独造”后添上“山门”二字——意为山门独力承建,余资众人共担,不足则由他兜底。不久寺成,“破衣草鞋独造山门”的美谈传遍四方。
此类故事,在施孟达传奇一生中不胜枚举:太平造高桥、景德镇建碗坤街、乐善好施得宝衣……其建造之桥、修缮之寺远超“九桥十寺”,此数实为虚指,彰显其善举之丰。
施孟达深信:“建一寺则能保障一方,建一桥则能利济万人。”他行走商海,笃信诚信仁义远胜华服巧诈。财富于他,乃行善之资,非享乐之本。灾年开仓赈粮、煮粥济饥;助里人婚丧嫁娶、求医问药;抚恤孤寡贫弱,施孟达皆倾力而为,被贫苦百姓尊为“德比天高的大恩人”。
谱牒记载,施孟达未为子孙留下广厦良田,“孟达太公虽富甲一方,留与子孙者,仅半幢祠堂。”他倾尽一生建造的“九桥十寺”和无数扶危济困的善行,诠释了何为真正的“为富且仁,富不必贵。”
融媒记者 王佳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