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文化·动态

一身硬骨守廉洁 满腔赤诚为黎民

“纯节先生”胡长孺事迹登上《中国纪检监察报》

  一身硬骨守廉洁 满腔赤诚为黎民

  “纯节先生”胡长孺事迹登上《中国纪检监察报》

  学生参观胡长孺纪念馆(资料图)

  本报讯(融媒记者 王佳涵) 7月25日,记者从市胡长孺文化研究会获悉,一篇题为《纯节先生 孺子精神》的文章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继北宋名臣胡则之后,又一位永康先贤从历史深处走来,其廉洁风骨与担当精神在新时代被重新挖掘和传颂,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胡长孺生于宋末元初,婺州永康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诸子百家、律令章程无不精通,与堂兄胡之纲、胡之纯并称“三胡”,声名远扬。成年后,他游学四方,师从南宋理学大师余学古,学术脉络上承朱熹,下启宋濂,在思想文化领域造诣颇深。

  胡长孺一生历经朝代更迭,南宋覆灭后,他曾隐居永康山林,与当地学子讲学论道。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忽必烈下诏求贤,胡长孺被征召至大都。面见忽必烈时,他展现出独特气节。当时,他跨过宫殿门槛碰歪帽子却未整理,忽必烈问他所学,他对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虽遭忽必烈讥笑,却体现出不卑不亢的风骨,其志向之高远可见一斑。

  在仕途上,胡长孺清正廉洁、不畏强权,一心为百姓谋福祉。大德十一年,浙东遭受严重灾害,粮食绝收,百姓深陷饥困。至大元年(1308年),胡长孺到宁海任职,刚上任就面临赈灾难题。宣慰同知脱欢察奉命赈灾,募得一百五十万贯钱,到宁海后将二十五万贯交由胡长孺暂管,便前往其他地方。胡长孺敏锐察觉脱欢察有中饱私囊之嫌,果断将这笔钱直接分发给灾民,并详细记录账目。一个月后,脱欢察索要款项,胡长孺呈上账册,义正词严道:“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脱欢察虽怒,但自知理亏,不敢深究。百姓因此受惠,对胡长孺感恩戴德。

  胡长孺不仅在赈灾中坚守正义,在处理其他事务时也秉持公正。他曾不惧权势,拆除显官程钜夫家族侵占官道的违建外门,赢得民众赞誉;面对权贵委托撰写墓志铭并许以重金,他严词拒绝,展现出高尚的道德操守。

  胡长孺的故事,是历史长河中一曲荡气回肠的廉洁赞歌。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润永康”工程,深入挖掘本地历史人物中的廉洁文化资源。在胡长孺的故乡——西城街道山下村,庄严的雕像巍然矗立,基座上“一代名儒 理学名贤”八个大字熠熠生辉。同时,我市成立了胡长孺文化研究会,建立了胡长孺纪念馆,系统整理、展示和弘扬其生平事迹与精神品格,为新时代廉政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

  《中国纪检监察报》7月18日7版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动态 00004 一身硬骨守廉洁 满腔赤诚为黎民 2025-07-26 永康日报2025-07-2600006;永康日报2025-07-2600009;永康日报2025-07-2600011;永康日报2025-07-2600008;永康日报2025-07-2600012;永康日报2025-07-2600013 2 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