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盐柴米最人生
——— 《川子日记(续集)》序
![]() |
油盐柴米最人生
——— 《川子日记(续集)》序
□胡潍伟
诗曰:
经年日记刻心声,百草园中细撷英。
文读万篇嗟感悟,历逢千变藐功名。
诗书花月皆牵梦,山水林泉每寄情。
莫道光华多绚烂,油盐柴米最人生。
新春上班后的第三天,舒启华先生兴冲冲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嘱我为其新集成的 《川子日记(续集)》作个序。启华先生曾任职市文化局局长和市文联主席,后在市人大工委主任岗位上退休,曾出版过《岁月之痕》等七本著作,主审校及主编出版了《永康民间谚语新编》等10本图书,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是一位著作等身、令人敬重的文化界老领导。我与启华先生虽也熟悉,但交集并不多,为其写序多有忐忑,唯恐水平有限难以胜任,故也想推辞,但先生坚持其意,只好勉强答应。
《川子日记(续集)》是作者继2015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川子日记》后,续将九年期间的工作、读书学习、家庭亲情等诸方面工作、生活情形的翔实记录。全书18万多字,按时间和类别分为:气象异变、读书札记、血缘亲情、生活感悟、时事风云、寄情山水、百草撷英七卷。
据记载,日记,起源于汉代。古往今来,日记有很多种记法,有记事记感想的,有记家常记游历的等。日记不仅能自趣,还能他趣。日记是自己的生活足迹,从日记中可以记录自己学习、生活中特别是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不管经历多长时间,翻开日记、就能重温难忘的经历,引起许多美好的回忆,从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如著名的《雷锋日记》,记录了雷锋的日常生活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事迹,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读罢《川子日记(续集)》,全集没有过多瑰丽的辞藻和奇巧的故事,更多的是朴实的记载,翔实的记录,平实的记忆,生活的诉说,情感的传递。字里行间,有所思悟,有所议论,总体可以用有情怀、有激情、有文笔、有思想、有自律“五个有”来概述。从日记中,读者可以窥见一个江南浙中县级市小地域内社会事业发展变化的某些轨迹,也可以看出作者虽身职普通,却有思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以及在晚年人生中的爱国、爱民、爱生活、爱亲朋的情愫与秉性,以及对事、对文、对人的认真严谨,踏实热忱、不计付出、追求完满、多做奉献的品格精神,是一位曾在县城多岗位工作过的部门干部退休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一,情怀使然。情怀是以心灵的满足而不是功利的得失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在日记中比比皆是。日记中,先生写到,退休生活虽然更多的是家长里短和看书看报上网,但他显然还有更多的关注和挂牵,如在“气象异变”一节中,虽多描写的是刮风下雨等气候的变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反常,但更多的是感叹“雨势使人担忧”“将会出现大的水患,百姓苦矣”等。勤于观察,精于预测,诚于悯农,家国情怀溢于字里行间。这种情怀是襟期与韶华的结合,是无渝和不负的升华,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动注脚。
其二,激情为怀。工作激情是一种热情洋溢、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情感,是对工作的热忱、执着和忘我投入的状态。在工作、生活中,一个人充满激情,就会释放出无穷的潜力,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如先生自己所述,日记是从当时的心之所令出发而笔,即心灵与笔触要忠于当时实际发生的工作、家庭、生活、思悟的实际情形。先生曾服兵役15年,还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军人的血性和气质塑造了他特有的禀赋和作风,让他不管是在岗还是退位,都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志趣和充沛的激情。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退休后,先生在勤耕日记的同时,还担任了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编主审《永康红色故事》《永康老区新貌》《永康春秋》等书籍杂志,可谓奔波四处,马不停蹄。其日记中的记载,不仅是生活的延展,情趣的发散,更是在亲情、友情、乡情、风情前的抒情和畅想。
其三,文笔纵横。先生任过两个文化部门主官,这在永康是不多见的,工作和爱好的结合为他的文学创作可谓插上坚硬的翅膀。仅以诗词来看,先生在青年时代即非常喜爱,退休后积极参加退休干部诗词培训班学习,从格律诗词写作的门外汉到比较快跨进门,且一经入道即一发不可收拾。从自我研习到山川游历,从诗友交流到诗坛论道,短短数年即收获颇丰,足见其文笔扎实,悟性很高。一如先生在“寄情山水”卷中所言:“陶醉在山水之间,就会触动心灵,萌生出许许多多的感受,或怀古,或忆史,或缅英,或壮怀。”日记和诗词无疑是襟怀最好的诠释和承载。如登黄茅尖所写“傲立龙泉江浙峰,黄茅千九刺苍穹”。这些诗句,宛如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进书卷中,给全书平添靓丽的色彩。
其四,思想感悟。一部成功的著述,离不开哲理逻辑的连接和撑起,日记亦然。先生对此显然驾轻就熟,充满哲思的慨然信手拈来,这也许与他的人生履历和思考探索密切相关。如他在对《永康旧城风物》的评论中写到:“要打动读者,最紧要的不是在文章中堆砌了多少华丽动听的词句,而是从你自己的心中流出的真切情感、平实朴素的语言、流畅的文字、富有哲理的思辨与语境。”
一卷人生的礼赞,一首生活的颂歌,一个来自丽州大地的印记,一帧跨越时空的真实的影像在先生的笔下留存了下来,它让我们在品读乡愁和生活琐事的同时,更加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炎凉和喜怒哀乐,从而引发我们更多地去探究人生存在的价值,领悟更深层的哲理,激发更多的智慧和创造。
其五,自律自励。写日记,偶尔为之容易,写一段时间也不难,难就难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不懈。现实生活中,能坚持写日记的恐已为数不多。记得我在市委组织部任副部长期间,曾负责过全市乡镇干部以 “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主题的《民情日记》活动,还制订过专门的管理办法,此事虽已成为过往,但仍记忆犹新,更多的感触是“坚持不易”。此番看到先生厚厚的日记文稿,顿觉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可想而知,若不能自律自励、坚持不懈,是断断不可能取得如此丰厚的收获的。抹不去的故乡情怀,兴来即就的创作激情,虽跨越数十年仍热情不减,自强不息,着实让人钦佩有加。
羁旅百年客,忧怀一世情。
生活是一条流淌的河,日记是一朵朵激湍的浪花。日升月落,花开花谢,晶莹是春秋的馈赠,澄澈是沧桑的洗礼,川流是自然的羁旅,不息是生命的解码。生活有昨天,有今天,更有明天,日记是昨天的记忆,是今天的凝结,更是明天的期许。愿先生笔耕不辍,矢志不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家长里短中品味日子的香馨,在塞北江南间抒写大地的旷达,在风霜雨雪中燃烧岁月的绚丽,在柴米油盐中绽放生命的光华。一如既往,沿着自己的创作之路踔厉前行,写出特质,写出精神,写出华彩,写出超然,直到永远。
是为序。
《川子日记》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