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社会·看点

一口清凉见证三代人的坚守

古法熬煮老味道 铜碗盛装着记忆

  一口清凉见证三代人的坚守

  古法熬煮老味道 铜碗盛装着记忆

  朱高宏在制作青草腐

  7月3日清晨五点,天光未透。此时,在城区千鸿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内,灶火烧得正旺,这是65岁的朱高宏每日熬制青草腐的缩影。到如今,他手工制作青草腐已有54年。据了解,制作青草腐是他们家祖传的手艺,已经传承了三代。

  一份特别的青草腐

  朱高宏出生于1962年,是土生土长的永康人,从11岁开始帮父母制作青草腐。他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我的爷爷、父亲都用最传统的方法制作青草腐。那时候,有一门手艺是很好的事情。现在,年轻人都嫌累,做这个的人很少了。”

  如今,朱高宏家中还完好保存着早年售卖青草腐时使用的铜碗。他说:“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青草腐都是用铜碗盛装的。根据铜碗的大小,售价分别为3分、5分、1角。”

  在朱高宏心里,铜碗不仅是售卖青草腐的工具,更是承载了家族几代人的记忆。每当看到这些铜碗,他总会想起小时候,父亲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售卖青草腐的情景。他回忆道:“小时候,一到夏天,我父亲就摇着铜铃,走街串巷卖青草腐。一听到铜铃,小孩子就会拿着钱跑出来买青草腐。”

  随着时代变迁,铜碗已经很少用来装青草腐,但朱高宏依然将其陈列于店内。每当有顾客前来购买青草腐,并询问铜碗的来历时,他总会耐心地讲述自己与青草腐及铜碗的渊源。

  在朱高宏的小店里,青草腐不仅是一种消暑的小吃,还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记忆。

  朱高宏和记者分享了一件趣事:“有一次,一位老顾客来到店里,点名要吃用铜碗装的青草腐,说那样才有小时候的味道。朱高宏听后,特地把铜碗清洗了一番,为这位老顾客制作了一份特别的青草腐。”

  “来我店里的都是老顾客,有些是从小吃到大的。我看着他们慢慢长大,结婚生子,现在他们又带着孩子来店里。有时,他们还会开玩笑说,我这里的青草腐是‘传家宝’,几代人吃了都不腻。”朱高宏说。

  只要做得动就会一直坚守

  摆在角落里的两口大缸,里面的草料正在发酵。“这种草叫仙人草,是制作青草腐的原料之一。我们本地没有,是从福建买过来的。晒干后的仙草,洗净后要经过熬煮、过滤、放凉等工序。”朱高宏说,“看似普通的青草腐,手工制作起来需要花不少工夫。”

  每天凌晨五点,朱高宏就起床开始清洗干仙草,加入适量配比好的水,开始熬煮,冷却后再经过第二次熬煮。“这些仙草要熬煮到下午,煮到软,手一搓就能搓碎。”他说。

  搓揉后的草浆经过网纱隔渣、过滤,再倒回锅里继续熬煮,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朱高宏说,制作青草腐不是难在技术,而是难在耐性。在高温的灶台旁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还要一直搅拌,完成一锅需要1个小时。

  点浆是仙草蜕变的点睛之笔。朱高宏一手举着锅铲,一手将配比好的番薯粉倒入锅中,并不停地搅拌。这个步骤看似简单,却很考验火候。番薯粉与草浆的比例,全靠朱高宏多年的手感与经验,多一分则稠,少一分则稀,都会影响青草腐的口感。

  朱高宏一边倒番薯粉,一边用锅铲迅速搅拌。草浆渐渐变得浓稠,直至变成半透明状。此时,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青草腐的制作进入尾声。

  待青草腐基本成冻后,朱高宏将其倒入模具中,等待自然冷却凝固。他说:“青草腐的口感与质地,全在这一锅浆的熬制与点浆的技巧上。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洗草、熬草、过滤、点浆、冷却、熬煮、装盆……青草腐终于出炉。从凌晨到深夜,一道道工序看似简单却繁琐。但朱高宏还在沿袭古法制作青草腐,庆幸的是,青草腐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变化而滞销。因为真材实料、味道正宗,朱高宏的青草腐在本地家喻户晓,每天能接到很多订单。

  然而,朱高宏内心隐隐担忧:“现在想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很少,而等会这门手艺的人老了、做不动了,可能就失传了。只要还做得动,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融媒记者 吕晓婷 王佳涵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3 一口清凉见证三代人的坚守 2025-07-04 永康日报2025-07-0400007;永康日报2025-07-0400009;永康日报2025-07-0400011;永康日报2025-07-0400012;永康日报2025-07-0400013;永康日报2025-07-0400015;永康日报2025-07-0400017;永康日报2025-07-0400018;永康日报2025-07-0400019 2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