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绍务 商海潮头踏浪人
![]() |
![]() |
胡绍务
商海潮头踏浪人
讲述人:
胡绍务 创业者的“领路人”
从27岁开始创业,到如今74岁仍奋斗不息,胡绍务在几十年的创业历程中几经沉浮。“我这一生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胡绍务似一棵苍松百折不挠,在历经了一路的风雨后,往事艰辛皆成了斑驳年轮。
勇做先锋开启创业之路
创业者从不缺少从头再来的勇气,亏了又赚,赚了又亏,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27岁开始创业,那年我和五个同伴一起去江西打工,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几个人风风火火做了不到一年,不出意外,亏钱了。那时,我们没有头绪,只能自己摸爬滚打,后来团队扩充到了10来个人。1982年,我们团队在象珠雅吕创办农机厂,正式创业闯荡的日子就此开启了。
办农机厂少不了和模具配件打交道,但我们都是农村出身,没有什么专业基础,我们按照模具研究了一年多,也没做出什么名堂。后来我们去杭州找业务,遇到了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他把从日本带回来煤气灶炉头样品给我们看。看着这个样品,我就问他“模具可以自己改吗”。得到许可后,我们当场承诺10天内把样品送去,但最终我们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做出了样品,并且质量完全达标。之后,我们按照样品着手生产,成了全国最早一批铸造煤气灶炉头的人。
在随后的日子里,工厂慢慢走上正轨,事业有了点起色,炉头产量增多,知名度也逐渐打开。江苏、上海等地的客户都来找我们订货,产品供不应求。我也拥有了人生的第一辆小汽车。但我知道,安于现状工厂不能发展壮大,我又想方设法地扩大销路。
我得知诸暨市百货公司里陈列着一批煤气灶炉头,当即前往看产品,记下每个厂家的名字,再和驾驶员开车去广东找业务。我们跑了一家又一家的工厂,最终找到20多家业务厂家。从那以后,我的工厂越办越大,联营厂最多的时候有36家。那时候,真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
培养人才是长久之道
创业之路从无坦途。1983年,我独自去杭州萧山找工厂。那天下雪,雪积得很厚,公共交通停运了。我只能走路去,这一走就是8个小时,午饭也没顾得上吃。赶到后,那个工厂的车间管理人给我煮了碗面,食材很清淡,但在冰天雪地的大冬天吃上热乎乎的面条,我心里暖暖的。
1994年,我的工厂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由于炉头的数量被虚报,工厂亏损了一大笔钱。一群人努力奋斗多年的成果,就这么功亏一篑了。然而令我欣慰的是,全体员工没有一个人离开,大家坚守岗位,共同总结经验,从头开始。正是大家这份团结一心、不离不弃的情谊,让我坚信工厂的成功是每个人互相成就出来的。
痛定思痛后,我意识到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有限,培养人才才是长久之道。于是我开始带学徒,让他们去找场地,我提供技术和模具支持。学成后,部分学徒去广东发展,大部分留在永康。除了转行的,目前永康还有30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可以说都是我带出来的。
我的学徒们学手艺、学管理很刻苦,有时甚至学到凌晨两三点。每次看车间灯还亮着,我就会催促他们去休息。大部分学徒学了不到两年,就出去单干了。不过在他们创业初期,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时,还是会向我求助。我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领悟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和他们的情谊也一直持续至今。
记者旁白:
记者在倾听胡绍务讲述时,从他的眼神中看到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以及创业者跌宕起伏的一生。从年少的满腔热血,到生意历经盈亏,再到悉心培养行业新生力量,胡绍务的故事是无数创业者的缩影,也诠释了创业精神的真谛。可以说,胡绍务是我市一代创业者的“领路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怀揣梦想的永康青年一路向前。
口述/胡绍务 整理/融媒记者 陈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