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社会·讲述

李炜斌 科技让农业更轻松

  李炜斌

  科技让农业更轻松

  讲述人:

  李炜斌 新农人

  在当下,大多数年轻人涌向城市,投身新兴行业,但“90后”青年李炜斌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他舍弃了广东的门窗生意,回到家乡永康,从父辈手中接过了传统农业的接力棒,成了一名新农人。

  放下百万生意回乡务农

  早些年,我在广东创业做门窗生意,凭着一腔冲劲和努力,我的事业发展得比较顺利,年收入100万元左右。创业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日子如果就这样过下去,我也很满足。

  直到2012年夏天,我接到了父亲的一个电话。他跟我说,需要我回去帮忙。当时说不纠结是假的,因为我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就这么放弃,我舍不得。那天晚上,我失眠了,一直在想这个事情。

  我了解我的父亲,他平时很少主动找我。这个电话,让我意识到他是真的撑不住了。我父亲的身体不太好,做过手术。他种了400多亩地,当时正是早稻抢收、晚稻抢种的时节。在我的印象里,“双抢”时节非常忙碌,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我决定放弃广东的事业,回永康帮忙。

  刚回到家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有些失落——种粮的基本是60多岁的老人,插秧收割全靠人力。通过跟他们交流学习,我觉得这个行业缺乏活力,创新的气息微乎其微,而且父亲是老一辈的粮农,传统观念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所以在种植方式上,他表现得十分固执。我提出引进先进农业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可他却坚持人工插秧,觉得老办法靠得住。

  就这样,我跟着父亲用最传统的方式种了两年的地。直到2014年,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农业,补贴增加了,机会也来了,我决定成立“永康市顶丰家庭农场”。也是踩到了一个风口,我们的农场发展得比较顺利,也买进了第一批现代化设备,有高速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

  起初,父亲是反对的,但在看到机器插秧效率是人工的10倍,而且稻谷品质反而更好时,他终于点头了。那一刻,我知道,改变开始了。

  年轻人需要有吸引力的农业

  很多人问我:“放弃百万年薪回来种地,后悔吗?”我的答案很坚定:不后悔。因为今天的农业,早已不是我父亲那一代的模样。

  机械化只是第一步。我们农场现在有3000多亩地,从播种到收割全过程90%实现了机械化,效率明显提高。当代种粮贵在人工,机械化程度上去了,人工成本自然就缩减了,我们还用上了植保无人机。过去靠经验,现在靠设备,种田变得更科学、更轻松。

  但是最让我自豪的不是规模,而是团队的改变。几年前,田里清一色是老人,现在我们农场也有了不少年轻人。比如无人机操作手赵鹏,在共事的三年里,我常听到他说:“现在种田都变成新奇事了,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前途。”

  今年,我还获评了农业农村部“头雁”培育项目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但我觉得这个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属于所有愿意投身农业的年轻人的。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悟是,农业需要年轻人,但年轻人也需要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农业。如果还是走过去“弯腰插秧、挥镰收割”的老路子,是留不住年轻人的。但现在不一样了——机械化让劳动更轻松,科技让生产更高效,政策让务农更有保障。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田野,我见证了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相信在科技助力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农业领域。我们粮二代一定能肩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书写我们这一代的农业新篇章。

  记者旁白: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他们发挥“新”的知识、技术和观念的优势,汲取土地的力量,又给予社会回馈。未来的农业会是什么样?我相信,只要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加入,这片田野就永远充满希望。

  口述/李炜斌 整理/融媒记者 程卓一 曹润鑫

  ▲李炜斌驾驶插秧机作业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讲述 00004 李炜斌 科技让农业更轻松 2025-05-13 永康日报2025-05-1300011;永康日报2025-05-1300013;永康日报2025-05-1300006;永康日报2025-05-1300009;永康日报2025-05-1300015;永康日报2025-05-1300017;永康日报2025-05-1300019;永康日报2025-05-1300024;永康日报2025-05-1300026;永康日报2025-05-1300030;永康日报2025-05-1300029;永康日报2025-05-1300021;永康日报2025-05-1300023 2 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