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猝死的
年轻人越来越多
医生揭露6大共性
为什么猝死的
年轻人越来越多
医生揭露6大共性
近年来,猝死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猝死年轻化的原因,并给出预防方法。
猝死的发生呈年轻化趋势
猝死,意为“突然死亡”,医学上指潜在疾病快速进展或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导致的意外死亡。
猝死病因复杂,主要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类。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脏原发疾病导致的猝死,占所有猝死原因的80%以上;非心源性猝死,则是由神经、呼吸或其他系统原发疾病导致的死亡。
青年猝死者有不少共同点
外卖为伴。不少年轻人点外卖的频率很高,但外卖食品通常油大、盐多,长期吃会导致高血脂。另外,如果不按时吃饭,等饿到极限才吃,会导致胃肠道血管突然扩张,血流量增加,令心脏血流量减少,引起冠脉收缩,增加心脏负荷,增加猝死风险。
疲惫不堪。熬夜加班、频繁应酬等,会让身体严重透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心脏负荷、心肌耗氧量加大,易诱发急性心律失常、心衰而致猝死。如果本身就存在血管病变,会在高压下引发冠脉痉挛、斑块破裂脱落,发生急性心梗。
情绪起伏。人在情绪波动时,猝死风险是平时的4.7倍。激动、焦虑时,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状态,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闭塞,最终因急性心梗而猝死。
吸烟喝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会直接作用于冠状动脉,损害血管内皮和心肌,从而引起冠脉痉挛和心肌损伤。酒品中的乙醇等物质会加重心脏负担,使猝死风险提高6.7倍。
运动不当。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研究发现,运动相关猝死事件中,40%为39-59岁人群。这个年龄段人群身体功能逐步下降,潜在疾病风险。由于工作繁忙,运动时间主要集中在下班后,身体处于疲惫状态,容易增加猝死风险。
疏于管理。年轻人普遍存在健康感知偏差,不按时体检,有点不舒服扛一扛就过去了,即使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也不重视。由于前期疏于管理,没有发现疾病隐患,一旦急症发作,将很难挽回。
主动预防是关键
识别预警信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究指出,81.3%的猝死者在事发前1周出现过预警症状。如出现突发胸闷、胸痛且不能缓解,或症状虽不持久,但发作频繁,要高度警惕心梗。如果突然心跳加速或感觉心脏停跳,然后剧烈搏动,并伴随眼前发黑也要警惕。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是给身体充电的方式之一,成年人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22-23点入睡,中午还可以小睡30分钟。
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选择健步走、慢跑等有氧运动。
学会释放压力。笑、冥想、呼吸训练等可释放压力,保护血管,让血液循环更顺畅,血压相对稳定。
调整饮食习惯。日常饮食要做到“低盐值”,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每天吃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200-300克谷类,50-100克薯类,每周最好吃两次鱼类等水产品。
尽早戒烟限酒。家人、朋友是最好的“健康管理员”,可监督吸烟、饮酒者尽早戒烟限酒,通过运动等方式减压。
定期进行体检。30岁以下人群,建议每两年体检一次;3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一次。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为什么猝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医生揭露6大共性》 作者 虞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