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器物传精神
用表演话传承
记者探访太平新村传统文化展示馆
![]() |
![]() |
![]() |
以器物传精神
用表演话传承
记者探访太平新村传统文化展示馆
穿过唐先镇蜿蜒的十里葡萄长廊,掠过数口相连成片的荷塘,别具特色的乡村风光尽收眼底,好似一幅诗意画卷,太平新村传统文化展示馆就坐落在这画卷中的一隅。
该展示馆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馆内设有“太平村史”“农耕器具”“特色风情”“婺剧流韵”四个陈列单元,共收藏了农耕器具、婺剧服装、特色节目道具等100余件藏品。2022年,太平新村传统文化展示馆成功入选“浙江省乡村博物馆”。
从农耕器具中读移民精神
3月26日,记者走进太平新村传统文化展示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朴素老旧的木质、石制农耕用具。深黑色的铜壶、铜罐、铜铲上的多处坑洼是岁月的痕迹,展示着厚重的五金文化;石制木炭翁的石头把手已被劳作的双手磨得光滑;仅由一张板凳和一个搅动手柄制成的玉米分离机,令人不禁叹服先辈的智慧……这些农耕器物留住了时光的印记,也留住了农耕文化的记忆与乡愁。
“这些都是村民主动捐赠的,从老太平村带过来的。”太平新村传统文化展示馆工作人员吕爱秋告诉记者,这些老物件不仅有村民们在老太平村的生活回忆,更是一场乡村“大迁徙”的见证者,是“舍小家,为大家”移民精神的承载者。
1957年,为改变永康多旱易涝的现状,中共永康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太平村一带建造一座中型水库(即现在的太平水库),库区范围内的5个村庄都必须搬迁,太平村便是其中之一。为响应政府号召,推动永康的发展,太平村等5个村的村民们“舍小家,为大家”,在寒冬腊月开启了外迁之旅,人人“弃重搬轻”,并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搬迁,保证了水库工程如期完工。村民们迁到新址后,才有了如今的太平新村。
为记录意义非凡的迁村历史,纪念并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移民精神,传承独特的太平文化,太平新村传统文化展示馆因此而生。
“搬到新村后,村民们都是从零开始,重新盖房子、翻地、种粮,生活过得苦,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认为很值得。”吕爱秋告诉记者,每到假期,我市不少中小学生会组团来展示馆研学,了解乡村发展历史,解读前辈的智慧结晶。
农耕用具
在戏服蹁跹里听古韵回响
太平新村传统文化展示馆的“婺剧流韵”模块同样引人注目。方正齐整的舞台两旁挂满了婺剧戏服,有彩绣着团花的“红女对帔”、龙纹绕身的“绿蟒”、水袖翩翩的“粉官衣”。舞台的正下方摆放着三四排长条板凳,置身其中,恍若来到乡村的婺剧团演出现场,锣鼓唢呐齐奏,一场好戏就将上演。
据了解,太平村曾在19世纪解放初期创建了“太平婺剧团”,1957年至1985年为该婺剧团发展鼎盛期。该模块正是为纪念太平婺剧团而设。
“这些戏服都是当年留下来的,压在箱子里保存得很完整。”吕爱秋说,当年的“太平班”名气远扬,时常在永康、东阳等地演出。
除展示婺剧独特魅力外,该展示馆还存放了太平新村特色表演《荷花仙子》的“蝴蝶翅膀”、《敲圣鼓》的“太平圣鼓”。《荷花仙子》取材于太平新村的《荷花舞》,吸收当地民间小调,24位表演者以舒展飘逸的舞姿描绘江南水乡荷叶满园的宜人景象。而《敲圣鼓》是太平新村的传统击鼓节目,需有55人共同出演,敲鼓以庆丰收、祝美好。
“这两个表演都是我们村的传统节目。每逢重大节日,村里就会安排表演,每次表演时都特别热闹。”吕爱秋告诉记者,每年的固定演出让艺术精品得到了有效传承。太平新村村民们还在《荷花仙子》基础上不断创新,优化表演服饰,精进舞蹈姿势,该节目成了闻名乡里乡外的精品节目,常受到周边村庄邀请演出。
融媒记者 王玙铮
婺剧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