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设计编织理想家
![]() |
![]() |
![]() |
陈静
设计编织理想家
讲述人:
陈静 室内设计师
从初出茅庐的“杭漂”,到扎根故乡土壤的创业者;从“斜杠青年”,到“90后”独立室内设计师,身在永城却做对标前沿的设计……陈静的成长轨迹始终与“空间再造”相连。
设计本身有价值
有些朋友会问我,为什么会从事室内设计这个行业?其实说起来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我高考填志愿那年,国际贸易、计算机等专业炙手可热,竞争比较激烈。我爸爸从事土建工程行业,可能受了他的影响,我对空间构造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再加上当时室内设计报的人少,于是我就填报这个专业,走上了一条设计之路。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杭州。毕业的第一个月,我独立完成了一个沙拉店工装设计项目。那段时间,我还对民宿进行设计改造,并挂在旅行房屋租赁平台上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房客。用当时的话来说,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
真正让我蜕变的是跳出舒适圈回永发展的决定。说实话,从我回永后就职几家装修公司的经历来看,在县级城市普及收费设计是一件有难度的事,设计费用基本属于附赠部分。但我始终认为设计本身就有价值,它不是简单地画图纸,而是在编织一个理想家。我想尝试更多自己想设计的风格,于是,去年我开设了尘里设计工作室,成为一名真正的独立室内设计师。
不同于工装设计的模式化,家装设计多了些人情味。家装设计远不止停留在外表的美观上,其硬装设计和软装搭配,更要聚焦于居住者的日常生活细节中。例如卫生间的布局、灯光的色温等,都需要根据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和喜好进行设计定制。这就要求我深入客户的实际生活场景,和客户“同纬度”对话。我始终希望我的设计能给大家带来舒适和愉悦。
设计周的趋势要比市场提前两三年,作为设计师一定要走在市场前面,所以我经常出去看设计周、家居展等各种展,了解趋势并快速充电。
我还喜欢收集“美”的东西,常常淘一些老物件收藏在工作室里。这些物件和现在的工艺不一样,不是通货,大众接受度比较低,但有时候也能碰上有缘人,在新居所里重获新生。
让平凡材料在设计中“重生”
我喜欢动手创作,给设计赋予更多小巧思。在我看来,万物皆可利用。例如我工作室大门的门把手,“前身”是一块黑山石边角料。黑山石常常被用于景观打造,这块边角料是我之前从外地随手带回来的。我找了一家大理石加工厂把它切割成两半,并在石头表面喷上防护剂,这样既能提升光泽度,还不会沾灰。最后再搭配了个10元钱买的配件,一款造型独特的门把手就完成了,在阳光下还特别显质感。
很多人一走进我的工作室都会被一个巨大的圣诞花环吸引,还有一些女孩子会特意过来打卡拍照。花环是用我在山上收集的树枝一点点搭建起来的,上面搭配的大蝴蝶结则是我设计好样子后,买来棉花、布料找裁缝缝制的。
我的工作室里,连接上下两层空间的旋转楼梯乍一看平平无奇,其实楼梯的栏杆却花了我不少心思。在建造旋转楼梯时,为了把部分栏杆打造成流畅的弯曲造型,我想了好几个办法,最终选定以钢筋作为材料。弯曲成型并刷上金属漆的钢筋形成了独特的工业风装饰,和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可以说经济又美观。
当然,这些设计改造都有个共同秘诀,那就是先观察材料本身的“性格”。不管是黑山石的天然肌理,还是钢筋的力量感,都不应强行去改变,而是要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帮它们融入环境,让平凡的材料在设计中“重生”。
记者旁白:
在这个自称“18线女设计师”的姑娘看来,建筑是生活的容器。所谓设计,不过是把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温柔地具化成可触碰的日常。有温度的设计往往不在于昂贵材料的堆砌,而在于与生活真实共契。
口述/陈静 整理/融媒记者 张曼欣
陈静的作品
圣诞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