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社会·讲述

黄敏晓 古琴弹拨时代声音

  黄敏晓

  古琴弹拨时代声音

  从空城计里诸葛亮高坐城门独奏退敌的惊鸿一瞥,到千年古城里的弦歌不辍,14年的时光里,黄敏晓以热爱为名,完成了一场与中华文明的隔空对话,以创新为力,演奏出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和鸣。

  讲述人:

  黄敏晓 古琴老师

  一眼惊艳开启学琴旅程

  从小,对艺术的热爱就仿佛刻在我的骨子里。我喜欢唱歌跳舞,自学过越剧,享受从中获得的满足感。然而没有学过乐器,却是我心里一直以来的遗憾。

  直到2011年的某一天,我看到电视里播放的一个画面——诸葛亮高坐在城头,十指起落间,琴音深沉宽广,敌军退却。这个画面瞬间击中了我,想学习古琴的渴望一下子就攀到了高峰。刚好那时时间充足、经济宽裕,家人也支持,我立刻下定决心,圆了年少时缺失的“乐器梦”。

  作为一种小众冷门的乐器,那时在永康找不到专业的古琴老师,于是我去了上海、北京,拜访专业学院的老师,在他们那里学习。

  初学时,有位老师告诉我,“学习古琴是一种福分”。一开始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直到琴艺不断精进,逐渐接触到古琴文化的深层肌理时,我这才发现,在“好听”之外,古琴更像是一种修行。

  给学生上课,我以“修行养生”的理念让学员们了解古琴。一方面,弹奏古琴对坐姿和气息都有要求,需要挺直脊梁、注意呼吸吐纳,长久练习下来能够带动体内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弹奏古琴还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感受其中的意境,让音乐带动向上、向善的力量。

  学无止境。现在,我仍然每年都会抽出一段时间,前往老师处进修,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还会去观摩老师傅制作古琴的过程,了解选材、工艺,学习如何精准判断琴的品质。

  融合创新拓展传薪之路

  2020年,怀揣着对古琴的热爱与传承的使命感,我踏上了授课之路。我的学员翁华杰是当时芝英社区学校的校长。2023年,在他的邀请之下,我来到芝英社区学校授课。

  第一期教学结束后,学员们积极反馈,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在社区学校和镇里的支持下,古琴融入了古城,在大大小小的活动中亮相。目前,我在芝英开设的课程有零基础初级班,有进阶提升班,还有在芝英小学蓬勃发展的少年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古琴,加入了学习古琴的队伍。

  在授课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若想让古琴文化真正得以传承与发扬,绝不能固步自封于古曲的天地,而是要勇敢地开拓创新,让古琴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于是,我转变思路,在教学中融入诸多现代曲目。这些学员们熟悉的旋律,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与共鸣。在芝英镇各个文艺演出的舞台上,我带着学员们表演《半山听雨》之类的现代曲目,更符合大众的口味。

  去年,有人问我能否用古琴演奏红歌。一开始我拒绝了,因为在网上找了很多版本,听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后来,我特意寻了老师,一同为《我和我的祖国》重新编曲。目前,这首曲子仍在打磨之中,不久的将来,大家就能听到古琴版的《我和我的祖国》了。

  古琴在音乐领域有无限的可能,未来我会继续挖掘古琴演奏的潜力。我希望经过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创新,能够让这个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乐器焕发出更多的生机。

  记者旁白:

  第一次看到芝英琴画书院开设古琴课程时,我感到意外又惊艳。相比笛子、二胡、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古琴真的算得上十分冷门。但古琴历史悠久,是历代文人雅士抒怀寄情之物,其自带的高雅属性又让人心生向往。

  在采访黄敏晓的学员时,他们的反馈也是如此。他们平时大多忙碌于农村日常工作,学习古琴之后,觉得精神世界像是受到了洗涤,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满足感。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口述/黄敏晓 整理/融媒记者 何悦

  黄敏晓教授学员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讲述 00003 黄敏晓 古琴弹拨时代声音 2025-03-26 永康日报2025-03-2600011;永康日报2025-03-2600013;永康日报2025-03-2600015;永康日报2025-03-2600009;永康日报2025-03-2600006;永康日报2025-03-2600017;永康日报2025-03-2600019;永康日报2025-03-2600022;永康日报2025-03-2600023;永康日报2025-03-2600031;永康日报2025-03-2600032;永康日报2025-03-2600027;永康日报2025-03-2600029 2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