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合同节水 一手抓更新改造
我市打造农村供水管网漏损治理“永康模式”
![]() |
一手抓合同节水 一手抓更新改造
我市打造农村供水管网漏损治理“永康模式”
本报讯(融媒记者 胡美樱子) “3家农村水厂2024年漏损水量较上年下降177.27万立方米,日均漏损水量同比下降约40%,售取水比例较上年提高了14.2%以上,漏损管控成效显著。”3月24日,市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市大力实施农村水厂合同节水项目,创新构建集“分区计量、智能控压、智能检漏”于一体的数字化智能供水管网,有效提高漏损治理水平,纵深推进城乡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合同节水项目试点建设。
供水管网漏损一直是困扰供水企业和用户的突出问题。我市部分农村规模水厂因设施老旧、信息化建设滞后,漏损率持续偏高。近年来,我市坚持“节水优先,两手发力”的原则,强化农村供水管网漏损管控,通过一手抓农村水厂合同节水、一手抓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全力打造供水管网漏损治理“永康模式”。
2023年,我市以象珠水厂为试点实施合同节水。2024年,合同节水模式扩至黄坟水厂、珠坑水厂等水厂。市自来水公司与第三方专业团队签订了象珠、黄坟、珠坑等3家农村水厂的漏损控制(合同节水)项目合同。双方约定将节水效益与服务收益挂钩,以合同款的45%作为降漏损指标挂钩费用,根据控漏实效分档设置奖惩标准进行支付。2024年,合同节水项目共投入资金130万元。项目实施后,3家农村水厂年取水量下降135.17万立方米,按1.4元/吨制水成本计算,共节约成本189.24万元。
与此同时,我市深入开展智慧水务信息化建设与漏损管控技术提升,对漏损率大的村进行管网改造。为解决农村供水区域高差变化、压力不均的问题,市自来水公司在主管网安装了智能控压阀,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降低管网富余压力,实现水压分时段、多维度、多层次精准控制和智能运行;划分供水区域,创建“三级分区”模式,在3家农村水厂建成10个二级分区、15个三级分区(支线)、65个四级分区,实现供水压力多维度、多层次精准控制和智能运行;聚焦部分供水区域管线分布散、检漏难问题,在主干管网、薄弱管线处引入智能渗漏监测仪,每日将夜间听噪数据反馈至平台,实现智能检漏。截至目前,已定位并修复主管网漏点22处,共计可减少漏失水量62万立方米/年。
农村水厂中超过使用年限、材质落后和受损失修的供水管道及阀门井等附属设施,是导致农村供水管网漏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我市在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基础上,已投资1.122亿元,完成第一批73个扩网供水村的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更新改造,正稳步推进第二批扩网村管网改造。象珠水厂已新建供水主管道4.2千米,变支状管网为环状供水,有效均衡水压、减少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