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化·西津

方立天的治学

  方立天的治学

  □杨铁金

  《方立天文集》(网络图片)

  初识方立天是在2011年,当时,我与项瑞英、徐天送两位老师一起编写《浙江省永康中学史》。知晓中国佛学研究泰斗级人物方立天是永康中学1949年的初中毕业生,我给他写了一封信,邀他为该书写个序言。不久,我就收到文章和他向校史馆赠送的一部文集以及从教50周年纪念邮票。

  时任校长陈子文专程到北京看望过方先生,邀请他回母校走走看看。由于身体等原因,方先生并没有出现在2012年的百年庆典上。2014年7月,我们惊闻方先生逝世的消息。

  2024年初,我忽然有了阅读这位前辈的兴趣,从网上买了《方立天文集》,做出一年的阅读计划。到了年底,这个计划没有实现预定目标。而在阅读中,我越发佩服方立天先生的治学精神。

  方立天的学术生涯是从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的。面对浩瀚的图书资源,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广泛涉猎文史哲书籍。1961年,他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研究佛教便成为影响他终身的学术选择。他曾在多篇文章里提到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他在《总序》里写道:“我之所以这样选择,一是深感佛教哲学内涵丰富,与中国文化、哲学的关系密切;二是受传统佛教信仰的影响,对佛教有自然的亲和感;三是在治学取向上,个人偏爱冷门,好攻难点,不畏艰苦。”

  他非常重视文献研究,认为在文献阅读时,要把握文献的文字、结构、内涵、实质,重视资料的积累与整理,致力文献的标点、校勘、注释、今译工作。他注重佛教文化的中国化研究,将佛教文化的中国化界定为民族化、本土化与时代化。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方立天提倡将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交叉结合、互动互补,让学问从点、线、面而立体起来。清代散文家姚鼐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方立天认为自己所做的就是探索义理之路。

  他总结自己的治学宗旨、态度与方法,认为最主要有三条:

  一是立志求真。垦荒者寥寥,就更需要有人去攻克那些坚固的堡垒。治学要有自信心,更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坚毅。治学要有一腔求真的热情和韧性,一贯坚持。

  二是业精于勤。在学术研究上没有捷径可走,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静心、专一。要钻图书馆。只有大量的矿石,才能炼出宝贵的金矿。

  三要巧于结合。研究者要将学习、思考和写作相结合,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要将“补课”与备课、撰述相结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只有不断丰满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他认为治学之道归根到底在于创新,选择一条符合自己兴趣以及适应时代需要的道路。他还谈到学术与人生的密切相关性。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终身受用,使日常生活富有人文精神,使生命质量有了提高,使人生追求更有意义。

  他在谈到自己50年“仰望崇高”时,用20个字总结治学心得体会,那就是“树立志向,不畏困难,勤奋不怠,好学深思,独立思考”。我也将这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读书札记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西津 00005 方立天的治学 2025-01-21 永康日报2025-01-2100007;永康日报2025-01-2100008;永康日报2025-01-2100010;永康日报2025-01-2100011;永康日报2025-01-2100016 2 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