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波 袅袅埙音抚人心
胡红波
袅袅埙音抚人心
讲述人:
胡红波,
竹埙爱好者
胡红波并非专职从事器乐制作,也没有系统专业地接受过音乐教育。但他在拓展音乐爱好的过程中,被竹埙的音色以及形制所吸引,于是开启了自学吹奏、制作竹埙之旅。
生活中热爱自由喜欢挑战
我其实是个很“轴”的人,喜欢挑战,讲自己的原则,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从小热爱各种球类运动,年轻时参加了不少比赛,上个世纪还热衷自驾游,踏遍大江南北。直到2005年,我决定从当时一份干了20多年的体面工作中离开,选择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并前往江苏宜兴做起了紫砂行当。潜心拼搏几年后,事业已有起色的我为了家庭又回到永康。一直以来,我对生活的热情丝毫不减。
在这种情况下,2017年,我开始接触洞箫。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都要花三四个小时自学。当做喜欢的事情时,我会非常痴迷,喜欢也会给我无限的动力。就这样一直到去年,我继续拓展我在音乐上的追求,并注意到了竹埙这一乐器。它的音色浑厚、沧桑。但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样式千变万化而又浑然天成。
通过观看网络上各种视频教学,我产生了自己制作竹埙的想法,同时不计成本地买了许多样品和材料。制作过程中,我失败的次数不计其数,双手也伤痕累累,但这种在创作的状态令我沉醉。就像当年明明对紫砂一窍不通的我,却为了争一口气,独住在乡野没日没夜磨练紫砂陶手艺。只要我想做的,我就会潜心去攻克。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愈发感受竹埙的独特魅力。我根据竹材表面原本的花纹发散想象力雕刻作画,把斑点雕成一艘小船,把花纹刻成一只飞鱼……
要做让自己心生欢喜的事情
在成为一件精美的乐器前,竹材在大众眼中,更多是被看作一块烂竹根,甚至这玩意儿“当柴烧都难能用”。可一件东西的价值,在每个人眼里各有不同。尤其是当我亲手打造它时,它就像一块璞玉,是可塑之材,或许它们的第一次生命已经结束,但在数日的精雕细琢下,我可以赋予它们第二次生命。如同人一样,会有不同的人生阶段,不能轻易忽视任何阶段的价值。
根据竹埙腔体的大小和形态,每个竹埙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音色。内腔越大的,音色往往越低沉,反之就会显得悠扬。我喜欢自由自在的音乐,当一个人的时候,我会吹奏竹埙给自己听。人的心境和情感会随着乐器的声音流露。音乐不仅能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还可以和自我对话。
比如,我以前比较排斥上台表演,不习惯站在舞台上的感觉。但学习乐器后,我在舞台上越发从容,也从中得到了不少锻炼,并且还给了自己一个敞开心扉的方式。有音乐的陪伴,人就不会孤独。我通过这样的情绪宣泄,也逐渐一改过去比较忧郁、刚烈的性子,变得开朗了,相貌也变得柔和了。
这么多年来,我觉得很庆幸的一件事情,是我人生路上每一个重要决定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目前,完成“百埙展”是我最近这段时间的目标,接下来,我还想在制作过程中带动身边的人,推广这种古老的传统乐器。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有困难,也会付出很多,但是我不会放弃。
世界很大很精彩,人生有很多种生活方式,要干一行爱一行,做让自己心生欢喜的事情吧。
记者旁白:
作为一名竹埙爱好者,胡红波与器乐之间的日常,最令记者刮目相看的是,他绝不半途而废的行动力和追求自己喜爱事物的激情。前路漫漫,尽管胡红波已有一沓厚厚的答卷,但面对未来,他依旧欢迎新的挑战。
口述/胡红波 整理/融媒记者 邵思民
胡红波制作
的竹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