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发新 青春在“蜂”中飞扬
![]() |
朱发新
青春在“蜂”中飞扬
29岁辞掉工作回乡当蜂农,朱发新7年间每日与蜂为伴。于他而言,养蜂是一个从不适应,到真切感受到收获的心路历程。
养蜂要不怕被蜇
我读书时学的是会计专业,2009年毕业后,直接找了对口的工作。29岁那年,因家庭原因和工作上的变动,我干脆辞职回家,跟我爸学养蜂。我爸和我的叔叔伯伯们都是蜂农,养蜂对我来说算是从小耳濡目染。虽然一切都要从头学,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了,我自信满满地继承起了家业,每日与“嗡嗡”声相伴。
虽然从小与蜜蜂接触,但每次走进蜂场,蜜蜂翅膀快速振动的声音360度环绕在耳边,我心里就发毛。而且我还对蜜蜂的毒刺过敏,被蜇后身上会起大片荨麻疹,又痒又疼。刚开始养蜂时,我每天全副武装,长袖、长裤、防蜂帽、皮手套、长筒雨靴,一样都不能少,但是冒失的蜜蜂还是会从衣服的缝隙处钻进来。于是,我又新增了一项“吃过敏药”的工作准备,一片不起效,就多吃几片。每天咬着牙干活,时间长了,我也听习惯、蜇习惯了,身体也有了免疫力,不用再依赖过敏药物了。
蜜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一直觉得养蜂和养鸡鸭鹅没什么不同,每天负责它们的“饮食起居”即可。但比较麻烦的是,蜜蜂体型小,非常脆弱,许多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都会导致蜂箱从高箱变矮箱,进而波及蜂蜜的产量。比如蜜蜂也会感染上寄生虫,大幅缩减本就短暂的寿命,而且即使察觉到寄生虫危害,也无法锁定是哪一只蜜蜂染病了。更糟糕的是,寄生虫还会蔓延至整个蜂群,对蜂卵造成影响。还有采蜜期要提前确认蜂群附近的蜜源是否有药花,每年9月马蜂会入侵捕食蜜蜂……养蜂工作周期长、内容碎,细算下来,我花了3年的时间才成为一名合格的蜂农。
赶花要耐得住寂寞
对蜂农而言,每年4月至8月是最重要的节点,也是最忙碌的时候。我与父亲要带着上百箱蜂箱坐货车往北方走,带着蜜蜂们去赶花采蜜。内蒙古的油菜花、葵花,山西的槐花,吉林的椴树花……北方地大花多,蜂蜜产量也高,4个月就能收10多吨的蜜。我去过最北的地方是呼伦贝尔,在那里6月的晚上还需要盖棉被御寒。
赶花听着浪漫,但其实是寂寞又无聊的工作。当寻找到合适的蜜源时,我们会在附近搭建临时住所。白天把蜜蜂放出采蜜后,我要检查蜂箱,把质量不一的蜂卵调换,还要培育新的蜂王。天色暗下来后,蜜蜂会主动归巢。盖上蜂箱后,我这一天的工作才画下句号。
有人会说,赶花可以到许多地方欣赏不一样的景色,怎么会无聊?起初我确实被大西北广袤壮观的景色震撼过,可看久了美景,新奇感也消散了。这些蜜源点大多远离城镇,没有人烟,也没有灯光。而且早些年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还没这么发达,我消磨时间的方式只有坐在一片黑暗中看星星,或是早早躺在床上逼自己入睡。天亮后,我又得重复与前一天一模一样的工作内容。等到花瓣逐渐掉落,蜂群开始躁动,我们就该转场换蜜源地了。这时的蜂群会因为感受到蜜源不足开始混乱,攻击性变强。每到这种时候,我还是会戴上皮手套,将蜂箱收回货车上,毕竟躁动的蜜蜂不是吃素的。
不同花卉产出的蜂蜜颜色、味道及功效都各具特色,红褐色的枣花蜜像会流动的琥珀,枸杞蜜颜色更淡一些,是剔透的黄色,洋槐蜜则是偏白色的。每当赶花结束,开着满载的货车踏上回家的路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记者旁白:
在采访中,朱发新展示了许多围绕蜂蜜开发的加工农产品,如蜂蜜手工皂、蜂王胎片、蜂胶等,但产品销售渠道仍较单一。2019年,朱发新开设网店销售蜂蜜,但由于没有明晰的发展规划,电商销售后劲不足。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龙山镇雅贵村下贵自然村中还有多户与朱发新一样的专业养蜂人。蜂蜜作为当地特色农产品之一,该村是否可以推动村民抱团成立蜂蜜品牌,挖掘乡村蜂蜜发展历史及文化,将蜂蜜锻造为一块乡村共富路上的硬砖石呢?
口述/朱发新 整理/融媒记者 王玙铮 见习记者 吕漪琳
讲述人:
朱发新,青年蜂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