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社会·讲述

林贤炉 八旬老农情“柚”独钟

  林贤炉

  八旬老农情“柚”独钟

  80岁仍每天奔走在果园深处观察果树状况,林贤炉用质朴的语言和踏实的行动讲述着他勤耕不辍,走出不寻常的农业致富路的故事。

  60岁开始创业 创办家庭农场

  我老家在江西玉山,60岁之前主要在老家种毛竹、打箩筐为生。后来老伴因病离世,儿子也成家立业,我想着自己无牵无挂,身体健朗,何不出去闯荡一番?

  于是,我来到了永康。2005年的永康到处都在搞建设,建筑工地很多,我没什么特殊技术,只能在工地做小工。

  2007年前后,经过几番周折,我来到古山整雅(现整溪村整雅自然村)做回做篾的老本行。在这里,我认识了现任妻子。我们很聊得来,一来二去就结婚了,这也为我开设农场埋下伏笔。

  儿子在老家那边,我也偶尔会回去。有一次回老家,偶然得知马家柚收购价每公斤24元,而且还出口国外。再后来听说马家柚在世博会上展出,我就想着把马家柚引到永康来种种看。

  2012年,我从江西广丰引了几十棵马家柚树苗,种下没两年,有两棵柚树结果了。虽然柚子没几只,但一摘下来就被大家抢着吃完,他们都说味道不错。这给我了很大的信心和希望。

  2015年左右,马家柚迎来成熟期,我组织了一次评鉴会,邀请当时指导、帮助我的领导和江西一家马家柚种植公司的高工。经过品尝比较,他们一致认为我家柚子口感更好。后来大家也看到了马家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永康也开始推广种植马家柚了。

  第一批马家柚的成功试种让我们信心大增。之后,我们投资了170多万元,扩张种植面积。从最初的两三亩,发展到现在的50余亩,真的很感谢农业和林业部门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

  75岁网上营销 不断提升品质

  种水果就像养小孩,需要自己去学习、摸索、总结经验。我觉得这也算是学到老,活到老。

  在种马家柚之前,我和老伴主要种一些蔬菜,养一些土货拿来卖。那时候,我就发现用油枯当肥料种的萝卜吃起来更甜。我觉得植物生长是相通的,就用10棵柚树做实验,结果发现用油枯当肥料的马家柚口感确实好于其他。慢慢地,我减少化肥用量,直到今年全部使用油枯做肥料。不少人和我反馈,今年的柚比往年好吃了很多。

  2015年,我通过培训知道马家柚与枳壳树嫁接可以避免柚树退化,我就把柚树都进行了嫁接。2017年,我开始尝试种植迷你柚。2019年,迷你柚成熟,甜度稍高于平常柚子,我便小范围在马家柚树上嫁接迷你柚。没想到嫁接的熟果品质更好,树苗也更好卖。

  马家柚种出来后要打开销路光靠嘴巴吆喝肯定是不行的,在互联网时代就要有互联网思维。于是,我又报名了电商培训,学习时兴的营销技巧,把马家柚挂在朋友圈、最土网等平台上售卖,让产品的销路越走越宽。

  树种就跟机器一样,更新换代很快,所以我每天要花8个小时在柚子林里,观察每棵树的生长情况,及时嫁接更新树种,做好日常的修剪、病虫害防治工作等。从给马家柚树种嫁接以来,我们一直保持一棵不行淘汰一棵的原则,已经数不清淘汰多少棵了。

  从年近60岁出来闯荡到现在80岁,很多人都说我太能折腾,该考虑退休,找个接班人了。但是这片果林是我多年心血,我还舍不得退,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折腾一下。

  记者旁白:

  能折腾是记者在林贤炉身上看到的最明显特征。年近60岁离家闯荡,75岁学习互联网营销,80岁还能单独扛树苗。他引入马家柚,不断去学习、去培训,充实知识储备,探索出新的种植技术。80岁的林贤炉仍想着把马家柚做精做好,身体力行地诠释着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口述/林贤炉 整理/融媒记者 潘燕佳

  讲述人:

  林贤炉,春林家庭农场负责人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讲述 00006 林贤炉 八旬老农情“柚”独钟 2024-11-13 永康日报2024-11-1300011;永康日报2024-11-1300013;永康日报2024-11-1300015;永康日报2024-11-1300017;永康日报2024-11-1300019;永康日报2024-11-1300022;永康日报2024-11-1300024;永康日报2024-11-1300027;永康日报2024-11-1300028;永康日报2024-11-1300007;永康日报2024-11-1300009 2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