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耗费上万张宣纸 写坏了百余支笔
七旬老人耗时十年手抄四大名著
“我从小喜欢书法,以前为生计所困,没有条件学习,后来有了家庭,有了生活的责任,直到现在才有了机会。”2日下午,在市图书馆四楼,一位77岁老人满怀深情地讲起与书法的缘分,赢得了在座文艺爱好者的掌声。
这位老人叫潘云龙,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的他,虽已过古稀之年,但看上去精神矍铄,面色红润,吐字流利。他面前码着一整套手工装订的四大名著,用蝇头小楷抄就,总共38本,共计380万字,是他耗费十年时间抄写的成果。
□融媒记者 高婷婷
潘云龙在创作书法
退休后 舞文弄墨成了他的事业
2009年,为了弥补遗憾,潘云龙毅然做出了决定:自学书法。
“你都这把年纪了,还折腾啥呢?”旁人感到难以理解,身边的亲人也这样问他。
对书画艺术,潘云龙几乎是零基础。他买来文房四宝,从握笔开始学,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对着字帖依葫芦画瓢。“那还是我头一次接触宣纸。”他回忆说,“没人教,就靠自己蛮写;不知道写什么字体,每一种都试试。”
自打开始练书法,潘云龙叫停了一切娱乐活动。他仿佛从社交圈“消失”了,朋友找不到他,连住在一个屋檐下的老伴陈乐平也说“看不见人影”。“每天早上起床,他就已经在书房写字了,一写就是一整天。”陈乐平调侃,除了吃饭睡觉,家里就像没这个人一样。
为数不多出门的时间里,潘云龙最爱去新华书店买字帖。米芾、颜真卿、欧阳修……他家中收藏了50多本名家字帖,每一本都留下了反复摩挲的痕迹,浸润着浓浓的墨香。
每天闭门临帖难免枯燥,也需要一些激励手段。于是,潘云龙将手抄《水浒传》作为自己攻坚的第一役。买纸、裁剪、打格、书写,每一步都由他亲自完成。潘云龙虽是新人,但在书法一事上精益求精,一笔写得不满意,或纸上沾了墨点,就废弃重来。因而,他的抄写早期进度缓慢,直到后面才慢慢找到节奏。
一天2000多字 十年手书抄录四大名著
抄写完《水浒传》,潘云龙嫌不尽兴,又着手抄录了剩下的三本名著。除了偶尔遇上要紧事外,他几乎没有停过笔,每天从早上六七时抄到晚上九时,雷打不动。十年时间里,他边练字边抄写,耗费了上万张宣纸,写坏了100多支笔,终于在2019年完成了这一壮举。
据潘云龙粗略估计,写得最顺的时候,他一天可以写2000多字。
10本《西游记》、12本《红楼梦》、6本《三国演义》、10本《水浒传》,翻开潘云龙的四大名著线装本,一行行蝇头小楷排列整齐,字迹工整,用笔干净。蝇头楷,指小得像苍蝇头一般的小楷。小楷书写的难度,苏东坡在《论书》中曾形容其“小字难于宽绰有余”,既要写得工整,又要苍劲有力,笔画分明,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小楷是书法的基本功,在旧时受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度颇高。
手抄完四大名著后,潘云龙还出版了158页的《六体千字文》、560页的《五体字汇上下册》两本“大部头”。同时,他还自学了传统中国画。
“抄写名著,边读书边磨练书法水平,又何乐不为呢?”潘云龙说。过去,他包揽了板报设计的工作,用这种方式琢磨着自己的爱好。现在退休有时间了,他便像海绵一样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
抄写四大名著对潘云龙书法水平的提升显而易见。十年时间,他从不会写毛笔字到用笔行云流水,从一个书法小白到成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日复一日的努力终于让这位“书法痴”取得了回报。
“他退休前还没有近视。”陈乐平补充道,潘云龙遗传了一副好视力,婆婆直到99岁高龄还双眼清明。但抄到最后一本《西游记》时,潘云龙已经戴上了厚厚的老花镜。
“书法讲究‘入木三分’,指的不光是用笔,更是在练字上倾注的恒心和毅力。”潘云龙总结了一些经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说,他要把书法当作终身必修课。
应文友的邀请,潘云龙现场提笔书写。转眼之间,一幅俊逸潇洒、赏心悦目的行书作品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
“书法痴”把书法当作终身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