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塔石头:桂花开时合家团聚如过节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日子转眼要到,花街镇塔石头村就是一个赏桂闻香的好地方。
塔石头村坐落在花街镇西部,距花街镇政府6个多公里,从城区自驾到塔石头村约20分钟,在花街镇双溪村右转往定油线行驶,路面平坦,来往的车辆不是很多,只是路面不宽,两车交会时要注意安全。也可在紫微车站乘坐前往下王村的城乡公交车,只需2元车费即可到达。
塔石头村委会主任姚金子介绍,该村有人口148人,60户。全村有耕地78亩,山林200多亩,属典型的山区村。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外出经商、务工,留守的老人靠农业种植和祖上传下的腌菜生手艺,日子过得也不错。
进村公路
村中一景
凤凰山古道
百年桂花树
□记者 周灵芝
发现一:村中有株桂花古树,花开数期香飘数公里
塔石头村有一株很有名的桂花树,长在村办公楼的院子内,树干周长约为1.8米,一个成年人无法将它环抱,树干上挂着一块“古树名木”的牌子,上面写着此树树龄为200多年。
每年的农历八月,桂花就会如期绽放,一阵轻风吹来,就算是在距离该村2.5公里远的油坑村,也能闻到桂花香。今年86岁的村民王方友说,他就是在这株桂花树下长大的。每年农历八月,桂花树开花,他就要和母亲一起到树下捡桂花。母亲有双巧手,将桂花晒干后制成桂花糕,香甜可口,那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正因为这株桂花树的存在,每年的八月,村里就会像过年一样热闹,许多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都会趁这个机会回家团聚。“试想一下,一大家子人围着桌子吃团圆饭,晚上闻着花香入睡,清晨花香把你唤醒,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今年66岁的村民姚永和说,女儿虽已出嫁多年,每年的八月不管工作多忙,总会抽时间回家探望,在家住上一晚,陪他说说话。
“这株桂花树很奇怪,每年开花二至三次,开花的时间在农历八月和九月。经常会有人将落在地上的桂花收集起来,晒干后装入枕头内,做成桂花枕。”村民介绍,桂花枕有安神美容的作用,制作的方法也很简单,将桂花收集起来,放进微波炉烘干,高火2分种再用慢火1分钟即可,然后用棉纱或小纱袋装好放到枕套里,一个香香的桂花枕就完成了。如果桂花受潮了,把这个步骤重复一遍便可。
发现二:村后有把“金交椅”,矗立山头高约三米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登高爬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塔石头村四周都是山,而且山不是很高,坡度也不大,很适合爬山。村前的山上有一棵百年古樟树,可能是山上岩石多泥土少的原因,这棵樟树的树干明显比山下的同龄樟树细。
村后的山叫马鞍山,上山的路是刚刚用火烧板花岗岩铺设的游步道,走起来不滑,平时有不少人选择在这里爬山。从山脚沿着阶梯往上走,约200步就能到达半山腰,这里有一块约500平方米大小的平顶岩石。姚永和说,在山区想找块平坦之地不容易,而这块平坦的岩头便成了村民晒农作物的首选之处。
姚金子介绍,塔石头村有一个祖传的副业——腌菜生,上世纪60年代,塔石头村腌制的菜生很有名,就连丽水、仙居等地的客商都会来此进货,价格也要比别的地方贵上几分。腌制的菜生卖不完,村民就会把菜生制作成梅干菜。如今,腌制菜生、梅干菜依然是留守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去年生意好的时候,每公斤菜生批发价达12元。
从平顶大岩石继续往上走,还会发现一块奇石立在前方。这块石头高约三米,形状像一把椅子。据传,只要在这把“椅子”上坐上一坐,便能心想事成,村民因此将其称为“金交椅”。
发现三:村旁有座塔石桥,已有200多年历史
塔石头村旁还有一处古道,就在村旁的凤凰山上。姚永和说,取名为凤凰山,就是因为山的轮廓酷似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只是现在山上树木茂盛,遮掩了山体的形状。
从村里往凤凰山走,要经过一座单孔石板桥,村民称之为塔石桥。根据宗谱记载,这座桥修建于清嘉庆年间(1808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塔石桥的一侧还有一座桥,叫作泽梁桥,建于1916年,至今也有上百年历史。
过了塔石桥往山上走,便进入了凤凰山古道。古道的那头是杨公村,姚永和年轻时是这条古道上的常客,他告诉记者,塔石头村地少山多,种的粮食不够吃,要到外地买米。武义田多粮食多,不少武义人把米运到杨公村卖,价格比永康本地每公斤便宜四五分钱,一担米50公斤就能便宜2元钱。那时的2元钱可不是小数目,老师一个月的工资才20多元,所以很多村民就通过古道到杨公村赶集买米。凤凰山古道全程用石子铺设,只是靠山脚一小段路,路面被山洪冲毁,但只要往上走几十米,路况便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