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不放弃 让希望在血液中流淌
——记2016年度“仁医风范 感动永医”人物郎香花
作为血液肿瘤科医生,她每天面对的是受病痛折磨和死亡威胁的患者。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写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也是她日常工作的缩影。从医21年,她用医者的博爱之心与精湛医术,全力挽救被病魔折磨的生命。她就是2016年度“仁医风范 感动永医”人物——市一医血液肿瘤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郎香花(见上图)。
□记者 李梦楚
有时去治愈 面对生命绝不轻言放弃
市一医血液肿瘤科多收治血液疾病及腹腔肿瘤患者,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病、淋巴瘤等。以白血病为例,不少人对它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恐惧心理,觉得患上白血病就等同于得了绝症。
大约7年前,郎香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年近50岁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只要配合治疗有极大希望好转,患者却反复透露出想要放弃治疗的意愿。
郎香花没有放弃该患者,她多次找患者谈心,了解到原来该患者父亲已经去世,母亲罹患中风丧失劳动能力,妻子是家庭主妇,两个孩子还未成年,家里经济来源完全依靠他。知道自己得了白血病这种“绝症”,这位患者情绪非常低落,“不想做无畏的挣扎”。
比起患者,身为专科医生的郎香花更了解白血病的治疗进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有特效药的,但每月花费高达2.5万元。”考虑到该患者确实无法承受高昂的医疗费,郎香花一边鼓励该患者坚持治疗,一边联系浙一医院的专家,询问是否有慈善资助项目。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为该患者争取到一个慈善资助名额,减免了大部分费用。
从医这些年,郎香花遇到过很多因经济条件或其他原因轻易想要放弃治疗的患者,她总是“不抛弃、不放弃”,在她的鼓励及帮助下,一些患者坚持治疗,如今已经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常常去帮助 精益求精带领科室发展
如今在市一医血液肿瘤科任主任的郎香花,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1996年,她从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来到市一医大内科工作。2003年,她到浙一医院血液科进修血液疾病。2004年,她又到省肿瘤医院进修肿瘤疾病。2009年,市一医血液肿瘤科单独设科。2012年,郎香花接过科主任的担子。
郎香花始终站在血液肿瘤临床实践的最前沿,努力探索血液肿瘤科研项目,尽最大努力提升医疗水平。她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带领市一医血液肿瘤科在我市率先开展白血病基因、免疫分型、染色体检测,使白血病诊断及治疗更加精准;率先开展骨髓活检术,使一些疑难疾病得到及时诊断。
市一医血液肿瘤科年轻医生较多,郎香花抓住科室学习会、早会、查房等时间,积极“传帮带”,带动整个团队业务水平提升。年轻医生经验不足,郎香花也很能理解:“以前我没当科主任的时候,也想着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请教主任。如今自己接过这个担子,才知道它的份量。身为医生,身为科主任,必须不断更新和完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成为科室成员、患者及家属的‘定心丸’。”
总是去安慰 用心沟通架起信任桥梁
身为一名医生,郎香花也清楚地知道,有些疾病是无法治愈的,有些病痛是无法用药物抚平的,很多时候,医生给予患者的安慰与温暖也是一剂特殊的良药。
“以前去进修的时候,老师开玩笑说在血液肿瘤科要担心患者‘直着进来横着出去’,现实中血液疾病治疗的确面临这种风险。”郎香花介绍,血液疾病诊断难、检测手段复杂、化疗风险大,对环境的要求都比一般疾病更高。
例如,没化疗的白血病患者看起来可能跟正常人无异,化疗后反而出现高热、出血等症状,其实这是许多白血病化疗患者都要经历的骨髓抑制状态,但非专业的患者家属可能会因此而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或专业水平产生质疑。
血液疾病的这种特殊性,使医患之间的沟通变得尤为重要。除以精湛医术、优质服务为患者提供保障外,郎香花投入极大的精力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她说:“血液疾病确实很难做到药到病除,医生能做的是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再细心、耐心以及充满责任心的不厌其烦地解释病情,让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多年从医生涯让郎香花看尽了生离死别,也让她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与敬畏。她告诉记者,很多胃癌、肠癌患者发病前其实早有症状,却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未引起重视。她提醒广大市民尽量坚持每年体检,保持对疾病早期症状的敏感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