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商家齐刷刷亮证
消费者吃上“定心丸”
网络食品新规
为“宅经济”护航
□记者 应柳依
《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正式实施已两月有余,办法规定所有电商平台将一律下线没有视频或者餐饮经营许可证的商家,也就是说,网络外卖平台各商家必须在其经营活动主页显著位置亮证。那么,我市商家是否能遵守新的“游戏准则”呢?
以往餐饮质量好赖全凭运气
一端连着有快捷食物需求的消费群体,另一端则系着亟需扩大知名度的商家,连接两头的网络食品服务平台则是该服务链的媒介和保障。随着外卖服务渐成日常所需,诸多问题也一一暴露。
“对新店的尝试主要基于同事推荐或查看该店的打分和评价。”在总部中心上班的陈女士说,能否吃上心满意足的食物主要靠的还是运气。
对于外卖商家卫生质量不达标或经营资质等问题,陈女士表示,各大平台似乎都没有固定标准,过于讲究怕是每家都不能吃了。跟陈女士一样忽视最为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市民不在少数,大多订餐者的选择标准主要还是餐品的口味以及送餐的速度等因素。
抽样检查商家基本已亮证
不少消费者表示,虽然有时也会质疑商家是否合乎经营资质,但苦于了解无门,致电商家询问,通常得到的是模糊的回复。对此,新出台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强势加码监管力度,给消费者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办法》规定,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的食品经营者应当在其经营活动主页面显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经营许可证,相关信息应当画面清晰,容易辨识。同时还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要实名登记入网经营者,审核入网经营者证照,并且承担相关责任。
根据要求,各平台自身率先执行“30个工作日内备案”等规定,而对于食品行业商家,也统一进行规则调整,并开发行业准入系统,包括资质要求、审核标准、清退机制等,符合要求的商家会在店铺页面公示其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记者也登陆了在我市覆盖面较广的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三大外卖平台查看具体执行情况。随机点击外卖商家,在“详情”一栏最下方,点击“查看商家资质”,可看到入驻商家不约而同地亮出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等相关从业资质。
登记资料信息应受严格查证
不过,在抽样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尽管亮证率看似交了一个满分答卷,实则仍有许多方面未到位。巡视各大平台,均存在部分资料缺失,有的商户基本只上传了最为基础的营业执照,并未严格达到新规标准;而在相关信息清晰这一点则全体亮起了红灯,模糊不清的材料或者点击上传照片因无法放大查看,导致无法在资料里辨别店名,只能隐约看到“营业执照”等几个大字。
除了以上几点,部分店铺还存在超范围经营、资料名称与平台无法对上号等问题。如仅持有一般的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店铺却利用订餐平台从事餐饮加工制作和销售,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第三方平台最根本的是要通过自查发现问题,另外,作为商户也要尽职做好自我审查工作,应当主动把相关信息公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