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弘扬“工匠精神”让“金名片”更璀璨
□本报评论员
张赤奎
“中国五金工匠之乡”正式落户永康,实至名归,可喜可贺,意味着我市又多了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对于提升我市五金产业知名度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既是一种肯定和褒奖,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永康五金举世闻名,享誉中外。在顺利摘下“中国五金之都”“中国门都”“中国口杯之都”“中国电动工具之都”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后,我市这份厚重的“国字号”榜单再添新成员。23日,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正式发文授予我市“中国五金工匠之乡”称号,我市成为全国首个“中国五金工匠之乡”。(详见本报25日1版相关报道)
“中国五金工匠之乡”花落永康,实至名归,可喜可贺。
提起工匠,或许人们首先会想到木匠、石匠、铁匠、裁缝等这样的传统手艺人。在永康也有这样一批人,他们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打铁补锅、修锁铸壶等为生,成就了“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美名。
万事皆有缘。永康历来人多地少,光靠种田根本养不活一家人,很多人都会选择学一门手艺讨生活,加之素有“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制铜铳,宋采铜矿,清制枪管”的传统,大部分人选择了打金打银、打铁打铜等五金行当,这也就是当地俗语“千秧八百,不如手艺伴身”的由来。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沉淀,永康拥有了数量庞大的五金工匠群,且多能工巧匠,被誉为“百工之乡”。
与工匠相对应的,则是当下的热门词汇——“工匠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早已根植于一代代永康五金工匠的骨髓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敢闯敢拼且富有创新精神的永康人将传统五金工艺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五金制造业,实现了从传统五金向现代五金的飞跃。如今,小到筷子、调羹等日常生活用品,大到现代农业装备甚至汽车,我市生产的五金制品已达1.3万种,行销世界各地。
现代五金产业的飞速发展,不仅富裕了一方百姓,也赋予了永康耀眼的光环。其背后,“工匠精神”无疑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部分从传统工匠“转型”的企业家似乎“忘却”了曾为他们带来辉煌的“工匠精神”,不能像传统工匠那样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而是追求“短平快”的即时利益,忽视了产品、产业、企业的提升。
正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重塑‘工匠精神’,再创永康辉煌”,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正在开展的首届十大“永康匠人”、十大“匠型企业”和百名“匠人新秀”评选活动,可谓正当其时。重塑“工匠精神”,一方面,就是要像传统工匠那样,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提升广大企业和企业家的专注“气质”,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行为习惯,融入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
“中国五金工匠之乡”正式落户永康,意味着我市又多了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对于提升我市五金产业知名度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既是一种肯定和褒奖,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如何让这张“金名片”更加璀璨闪亮?“捷径”只有一条,正如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在发文中所说,“继续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质量竞争力,引导企业克服浮躁情绪,将现代工业文化和传统‘工匠精神’紧密结合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