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修一修,让陈氏老宅重放异彩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国荣
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老宅的队伍中来,因为仅靠与这百年老宅结下不解之缘的何银香一个人守护,毕竟力不从心,老宅上那些已经松动的木雕等物件,需要有人去“帮忙看一看、修一修”。
莫说是雕梁画栋的古宅,就是群居式的墙门宅院,如今也可算是“古董”了,尤其在城市,有幸被保护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只能去一些乡村及景点才可领略老宅的风貌,比如南浔、乌镇等古镇上的老宅,比如兰溪的八卦村,等等。
舟山镇新楼村三弄这栋经历几百年风雨的老宅,因其神秘院墙远近闻名。从上世纪70年代,老宅里生活着6户人家、30多口人,到如今仅87岁的老人何银香独居着,近半个世纪以来,她守护着古宅里的一花一木,“这辈子就跟这老宅结缘了”(详见本报24日9版专题报道)。这个缘,是对亲情和祖上家产的爱惜和不舍之缘,又何尝不是对乡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保护?
试想,像陈氏古宅大厅里这雕刻精美的两米长供桌,已经吸引了几十个收藏者和“古董商”上门开价,如果不是何银香执意回绝,并尽职守住这些“太公留下的东西”,那么,诸如屋檐上的这些五福临门、凤迎牡丹、双龙戏珠等木雕老物件,早就流向了古董市场,这百多年文化积淀的古宅也可能早成废墟。很可惜,祖国大地上,有太多宝贵文化遗产毁于“无知无畏”者之手,也毁于“眼前利益”者之手。
最滑稽的是,一边在大喊文化建设,一边却忽视对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有的地方借文化建设之名,不惜投巨资造假古迹、假景点,搞假文化产业,甚至争夺名人故里,实则趁机搞地产开发,而对身边已有的传统文明与文化却不当回事。最近又有个类似的可笑例子,某地景点的“顶天立地”石,竟被当地某些“要员”脑袋一拍改名为“铁榔头”。太让人莫名其妙了,出此馊主意者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老宅像一艘永不沉没的小船,它让我们记住过去的穷苦”“一家做饭满院飘香,一家有难邻家帮忙”。陈氏老宅留给陈家儿女及邻居的是“很多快乐的记忆”,“一生受用”的邻里和睦与人间亲情,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因此,他们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老宅的队伍中来,因为仅靠与这百年老宅结下不解之缘的何银香一个人守护,毕竟力不从心,老宅上那些已经松动的木雕等物件,需要有人去“帮忙看一看、修一修”。
修缮这座老宅,是对一地文化的一种传承,对古迹的一种很好保护,能为来永康的广大游客多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笔者突发异想,要是这座老宅身在杭州西湖景区的话,肯定要修缮一新,尤其院子里这面远近闻名的神秘白墙,泼上水,《西湖全景图》的一幅幅壁画就栩栩如生地显现出来。
十分期待,这座经历了百多年风雨的老宅能够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