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治水攻坚战
让天更蓝水更清
访市委常委、市“五水共治”办专职副主任王国人
□首席记者 王晓鸣 记者 张赤奎
6月20日,本报“踏访母亲河”全媒体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历时一个多月,70多位采编人员分成10个小组,深入华溪、酥溪、南溪、永康江等各条主次支流,用脚步丈量母亲河,并在第一时间同时利用报纸、永康生活网微信、永康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全方位、多视角反映我市治水成效,讲述百姓治水故事。
在“踏访母亲河”全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圆满收官之际,近日,市委常委、市“五水共治”办专职副主任王国人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畅谈“五水共治”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记者:“五水共治”进入第三年,全民治水意识深入人心。请问近年来我市治水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国人:近年来,我市围绕全域治污、全民参与理念,狠抓十大工程全面治水、十大行动全民治水“双十”行动,坚持标本兼治、水岸同治、城乡并治,全面打造“清水永康江、清新丽州城”,“五水共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上半年,我市5个金华市控地表水断面全面消除Ⅴ类水质,其中4个断面水质已达到Ⅲ类;全市88%的乡镇交接断面达到Ⅲ类水以上;永康江桐琴桥断面水质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指标氨氮、总磷同比分别下降49%、30.9%;空气质量AQI指数优良天数152天,优良率达83.5%,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
此外,我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河道保洁工作、污泥处置、生态湿地建设等做法多次得到国家部委和省领导的批示肯定。
记者:在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中,我市有哪些成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
王国人:我市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新,收到很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循环利用治垃圾,在金华市率先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工作,目前已形成日均1000多吨消纳处理能力;二是污泥处置变废为宝,投入1700万元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日处理污泥50吨,实现淤泥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三是生态湿地有特色,杨溪水库饮用水水源生态湿地通过新建活动坝、生态滤池等基础设施,氮和磷去除率分别为44.72%和56.86%;四是街角小品增颜值,每年设立1500万元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目前已建成2700多个。
记者:“五水共治”,治污先行。请问今年我市如何推进治污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