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推进环境整治
东城街道打好“组合拳”
变废为宝提升效益
□记者 秦艳华 见习记者 俞夏冰
本报讯 近日,省政协副主席王建满一行来永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亲眼见证了东城街道通过打出“组合拳”,将清淤工作与“三改一拆”、土地复垦等行动有机结合发生的“神奇”变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因地制宜,科学治理,优化组合,改善了生态环境,治出了绿水青山新面貌,改出了良性循环的新格局。
当天,省专家组一行来到东城街道河南一村北侧,看到这座曾经的“聚宝盆”工业区地块已夷为平地,一辆辆挖土机在溪畔忙碌劳作,靠近树林的空地经过复垦,已种上了一株株绿树、向日葵等,不久后将开出美丽的花朵,成为村民理想的休闲场所。
早在2002年,河南一村采用“众筹”模式,建起这座村级工业功能分区。去年未拆除前,这个区块共建有57幢厂房,面积达18万平方米,大部分从事冲床、铝压、五金配件等行业,能为村集体带来年租金收益400万元。去年底,东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河南一村村两委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号召,大力抓好低效用地改造。
在前期拆除18万平方米低效厂房的基础上,东城街道对该区块环境整治进行了量身定制:河道治理工程中拓宽的区块,以复垦方式进行土地“回填”两万平方米;华溪河道整治清出的优质淤泥,就地用于复垦,一般的淤泥用于“三治四化”中的通道绿化,循环利用后既节省了成本,又实现了变废为宝。同时,整治后的部分区块用于新农村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打好“组合拳”推进河南一村的环境整治工作,是东城街道探索走出的一条经验之路。目前,东城街道各村均积极创新探索,有机结合“五水共治”等工作全域化推进环境整治,实现循环利用:(下转2版)
(上接1版)大塘王村3口池塘清理出的1000立方米淤泥,通过监测按成分不同分别用于改良土壤、绿化、荒地自然固结、堆填打造江心小品、加工有机肥等方式,实现变废为宝。“有了这些淤泥,村里大规模的绿化工程能省下不少钱了。”田宅村村民徐先生说,用邻村清出的优质淤泥绿化能壮苗,复垦时还能节省运费、人工成本,比传统模式绿化可省数十万元。
据悉,自4月初,东城街道率先吹响了环境整治“百日攻坚”号角,并结合实际积极创新清淤循环利用、打好“组合拳”等工作。眼下,在完成一轮轮整治后,街道还结合“创国卫”、污水管网建设、城郊r接合部整治、街角小品建设等15项重点工作,提炼了9大项内容再掀新一轮整治热潮。
“街道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以来,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六带头’作用,切实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折’‘四换三名’‘两路两侧’整治的组合拳,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飞勇表示,环境综合整治是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在党员干部带头下,百姓参与积极性高涨,逐渐从以前“要我干”到现在“我要干”转变,也进一步深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绿色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