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新永康
人”更多赞赏
□本报评论员 张赤奎
经济开发区堰头村的黄月华老人十年前双目失明,只能借助盲杖行走。2月25日,老人出门倒马桶时走错了路,正好碰上跟随父母来永康的毛圆凤、毛圆庞,姐弟俩把她一路扶回了家。(详见本报3日6版相关报道)
在有的地方,总有这样一种声音,治安不好、犯罪率居高不下,人们习惯性认为都是外地人惹的祸,从而反感、歧视甚至排斥外地人。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不可否认,一座城市的人口增加了,相应的违法犯罪行为也会增多。但这更多的是人们的一种感观,并不意味着犯罪率一定会提高。如果将这种感观印象全部归结到外地人身上,这种认识是以片面的臆测居多,也对外地人不公的评价。
就拿我们永康来说,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基本持平。但近年来,我市犯罪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就是对“外地人爱惹祸”这种悖论的最好驳斥。我们还看到,“新永康人”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向我们展示了热心、无私、奉献、敬业等优秀品格。
就如报道中的这对姐弟,姐姐只有7岁,弟弟也才6岁,也是所有帮助过黄月华的人中年纪最小的。他们虽然听不懂永康话,但老人的耳朵特别尖,“毛圆凤一说话,我就认出她了”。我想,打动老人的,除了姐弟俩表现出来的真诚和善良,还有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最美老板”杜光华,寒冬飞身跳江勇救落水同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重庆大叔吴安建,将所有积蓄都用于做好事,累计帮助了上百位永康人和外地人;楼国辉从事环卫工作多年,但从未违反劳动纪律,总是出色地完成各项日常及突击任务……这些工作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永康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
这些人只是“新永康人”群体中的典型代表。前几年,我市开始评选“十佳新永康人”,这本身就是对“新永康人”的一种肯定和认同。每年的评选中,都会涌现一大批在各行业、各领域做出杰出成绩的“新永康人”,他们已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落地生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奉献。
城市发展,需要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共同努力,其中就包括外来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什么理由歧视、排斥他们?相反的,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理解、更多关怀、更多赞赏,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融入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