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旬老中医
熟记《药性赋》
□记者 程高赢
凌晨6点起床,7点从武义出发,8点到坐落在望春东路86号的百年老店山川大药房义丰店坐诊,下午才下班。这是82岁老中医王文通每周二、周日的生活流程。
王文通祖籍兰溪市诸葛镇,出生于1935年,其祖父与父亲曾在武义城区经营一家祖传下来的百年药店,在当地小有名气。王文通从小在祖父的药店里学习中医,解放后,他先后在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和浙江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学习。
从小照看病人
熟读药书经典
王文通从小就对中医学充满兴趣,经常在药店帮忙照看病人。父亲没有把自己的从医经验直接灌输给他,而是让他先熟读中医的基础理论书籍。王文通到现在还记得,这些基础理论教材是当时上海的名中医张山富教授写的。除此之外,父亲还要求王文通熟读《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几本书。时至今日,这几本书王文通仍能倒背如流。
“《药性赋》记载了每一味中药的药性、特征以及应用;《汤头歌诀》记载了许多民间土方,这对我后来的从医生涯帮助很多。”王文通回忆,父亲对他用心良苦,让他深刻明白了治病救人不仅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且是人命关天的事,马虎不得。当医生的人一定要把每一味中药的寒、凉、温、热、平等药性铭记在心。
只要身体允许
就会坚持坐诊
从医六十余年的王文通,历任武义县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人大代表,武义县中医院副院长等职。
王文通说,医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没有退休的概念,只要患者有需要,自己身体允许,年纪再大他都会坚持下去。
王文通的“悬壶济世”理念,深受其父辈的影响。旧时祖传的老药店,接待的病人多是贫苦的农民。当时最多的病症便是气血两虚。“因为农民干的是体力活,吃得又少,营养跟不上,患贫血的人非常多。”王文通记得,经常有农民看病后抓不起药,遇到这种情况,父亲便让其先赊账,等来年庄稼有了收成再补上。然而,农民生活困苦,来年的收成大多得用来养家糊口,实在付不出欠下的医药费,善良的父亲广施善心,能免则免。王文通继承父辈“悬壶济世”的理念,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他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任,也赢得了同行的信任。
山川大药房纪事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