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人文视线

文章导航

  李章汉获中国楹联年度创作先进个人

  下个目标:联墨兼修更上一层楼

  新年伊始,我市楹联学会传来喜讯,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章汉获得中国楹联学会颁发的年度创作先进个人,成为我市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此前的2013年、2014年,他已经获得过中国楹联学会年度优秀作品奖和年度佳作奖。

  □记者 程高赢

  读小学时,父亲就要他写家里的春联

  谈及和楹联的缘分,李章汉感触良多,第一个要感谢的人便是他的父亲。

  1962年7月出生的李章汉自幼便接触楹联。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读小学时,年前是邻家孩子自由自在玩耍的日子,却令他头疼不已。

  父亲对李章汉说,你是读书人,家里的春节对联就交给你写了。懵懂的李章汉不会创作,就去历书上翻对联,或者去已经贴好对联的邻里乡亲家门口偷看,依样画葫芦写好春联向父亲交差。

  有一年春节,李章汉请隔壁大他几岁的教书先生代自己写了副春联。没想到,父亲一眼就看出是先生的笔迹,把李章汉狠狠教训了一顿。从那之后,不论对联多么难写,李章汉都努力独自创作。

  2006年,永康市楹联学会成立后,李章汉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每年都要查阅、学习大量的楹联著作,专心创作的同时还勤练书法,平均每年创作数十副联作。

  2013年,他创作的《为金华元畅艺苑二十周年所撰联》:“元畅古楼,由三千里南国筑就;艺苑新貌,凭二十年彩笔描成”获得中国楹联年度优秀作品奖。

  2014年,他创作的《为永康香樟公园撰联》:“樟香十里吟风雨;月落半湖阅古今”获得中国楹联年度佳作奖,《为永康市第三次文代会主席台所撰联》:“少长咸集,共享文坛廿载累累果;群贤毕至,同浇艺苑三春艳艳花”获得中国楹联年度优秀作品奖。

  训练撰写联语不妨从写嵌名联开始

  “有时候我创作楹联要构思好几天,我一篇论文都写好了,楹联还没作出来。”李章汉表示,楹联“想来复杂佳联少,看似简单工对难”。

  创作楹联有六大基本规则,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缺一不可。在谈到提高楹联创作水平的体会时,李章汉认为应从内修到外拓循序渐进,才能功到自然成。

  李章汉认为,内修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文学涵养和广泛的基础知识,熟读《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楹联丛书》《联律通则》等经典著作对楹联创作大有裨益。

  在打好内修的基础后,如何将楹联知识自如地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李章汉举例子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嵌名联通俗简单,最易上手。永康人杰地灵,如果有心将一些地名用联语的形式将其串在一起,十分有趣。如:“栋陇溪边有梅陇,店园塘里无荷园”。

  “四洞呈祥,候鸟常来光顾;双龙献瑞,游人纷至沓来”。这是前些年仲夏的一个周末,李章汉携家人去金华双龙洞游玩,巧遇阔别30年的老师顾瑞,即兴为他作的嵌名联。

  难度较高的是宗祠联和聚会庆典联。2012年正月,李章汉参加了初中同学会,特为会场撰了副贺联:“雁行卅五春秋,看眼前桃李成大树;萍聚八十伴友,称昔日园丁作长兄”。

  李章汉认为由嵌名联突破并延展,可以是训练撰写联语的一条好途径。

  楹联与书法都是一种“慢”的艺术

  楹联与书法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往今来联墨合璧的大家并不少见,已故的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便是其中独领风骚的人物,也是李章汉心中的偶像。

  “楹联与书法同为艺术,其中有个共通之处:‘慢’。”李章汉解释,书法把平面的对联语言形象生动、立体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其笔墨线条的形质、力度、节奏、神采传递出人格、气质、情感。所以说,楹联书法,是书法和对联两种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珠联璧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品。“联墨兼修”也成为李章汉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创作楹联时,我们经常要相互学习、相互推敲,有时候一个字的改变影响全局,甚至会造成完全相反的意思。”李章汉对于楹联创作持近乎苛刻的态度,经常半夜还接到联友的电话,商榷其中的遣词造句问题。

  李章汉认为,中国楹联文化浩如烟海,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要创造更多的楹联佳作,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时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楹联,为这朵美丽的传统文化奇葩注入更多活力,让它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永康日报 人文视线 00004 2016-02-21 永康日报2016-02-2100008;永康日报2016-02-2100011;23029;23028;永康日报2016-02-2100009;永康日报2016-02-2100012;永康日报2016-02-2100013;永康日报2016-02-2100014;永康日报2016-02-2100016;永康日报2016-02-2100017;永康日报2016-02-2100018;永康日报2016-02-2100019 2 2016年02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