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纺纱阿婆捐银八百两开凿楼店井
嘉庆年间留下的古迹被列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吕七召
在东城街道高镇的东头,有一口名为楼店井的古井。据《楼氏宗谱》记载,该井于清嘉庆年间由寡居太婆楼氏倾其纺纱织布之积蓄修造。现在,这口古井已不再使用,成为市重点保护文物。
老井有问题,乡民打算另凿新井但苦于缺少银两
楼氏太婆姓陈名云仙,早年丧夫,生性善良、聪慧。她孝公婆、睦姑叔,对人宽厚,还是位纺纱织布的里手。她纺出的纱均匀、韧性好,织出的布光洁、细密、耐穿,深得人们的青睐。加上她讲信用,价格公道,纺出的纱、织出的布总是供不应求。云仙平时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日日劳作在纺车织机前。几十年后,云仙已有一笔可观的积蓄。
据说,在没有这口楼店井前,附近有一口老井。井内衬砌简陋,且挖得不深,井水时常不清,有的地方坍塌。人们常年饮用此水后,身体总似觉有所不适,但又说不出什么来。后来,有人怀疑前些年附近几名青壮年包括云仙先夫罹患莫名之病而亡,都与饮用此水有关。多年以来,众乡民虽多次欲合力另凿一口新井,但苦于大家都贫穷,缺少凿井的八九百两纹银,为难以行此“大事”而干着急。
云仙阿婆设宴向族人表达捐出银两凿新井的想法
好多天晚上,云仙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她想,自己年届花甲,身边有二三十年之心血的百两银票10张,留给儿孙吧,现在他们的日子还过得去,若让他们突然富裕起来,也不一定是好事。一天晚上,云仙想到,如果将这些银两拿出来,另造一口新井的话,井深泉脉多,水也必清,不但广益乡邻,还可泽及后代。
第二天,云仙备了一桌薄酒,请来几位族中长者。酒过三巡后,云仙开宗明义地向他们道出了自己愿意捐献八百两纹银另凿一口新井的想法。这话让所有在座者听得目瞪口呆。当大家回过神来,云仙接着说:“诸位长者,叔伯兄弟,我一介女流,又如此一把年纪了,平时除了纺纱织布外,外事一概不懂,至于这次挖井寻访凿井包头、购买石料、雇船搬运等诸事调排,都交托诸位劳神了。”
在场几位长者、叔伯兄弟听后,连忙抢着讲:“伯婆哪里话,你老人家有此义举,已属不易,如今有了银钱,其他什么事都好办了。平时我们反正有空,何况时下凿井都兴包工包料,我们分头监管便是。”
乡民要求给云仙阿婆立碑,被她婉言拒绝了
开工掘井选在五月初八。凿井包头知道此井是由一个靠纺纱织布的阿婆捐出积蓄凿的,颇为感动,替她广为宣传。因此,打石头取料的师傅、雇船搬运石头的劳工、设计衬砌的泥水匠,都尽心尽力,也不斤斤计较得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出半年,楼店井便大功告成。
完工后,每天都有本村和邻近村庄的村民赶来看“新奇”。新凿的楼店井深达一丈五,井壁由六条一丈多长的石板垂直围构,崭新的井栏是用棕红的单块巨石手工凿成,整体构造牢固,井底建有三孔泉眼,井水清澈、甘甜。人们纷纷称赞云仙阿婆为大家做了一件好事。
叔伯兄弟及附近用水的乡邻,一致要求给云仙阿婆立碑,却被她婉言谢绝了。云仙阿婆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讲:“你们若给我立碑,违背了我这次捐银凿井的初衷,这样我心中不好受。”
楼店井的井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三九严寒,井气袅袅,水若温汤,涤衣洗裳者时常围满井旁。炎炎夏日,赶集的人们路过此井,捧一掬井水,又会让你顿觉清凉、舒爽。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摇水井的使用和自来水相继开通,楼店古井逐日失去了往日的用场。令人欣慰的是,楼店古井如今仍然受到高镇人与楼氏后人的重视,采取种种措施加以保护。1997年此井被列入市重点保护文物。
楼店古井 楼勋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