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治污节水”的样本可以复制
□本报特约评论员
薛建国
我市两家企业的实践表明,谁把握了科学发展的主动权,谁就赢得了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从用水大户喊水不够用到今天“吆喝”有水要卖,确实是一个生动的样本,而且是一个可复制的样本。
如果作为一个问题,提起有色金属加工你会想到什么?可以肯定污水、废气、噪音等是逃脱不了的。总之一句话,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是环境的“罪人”。但天下没有绝对的事,我市两家有色金属企业,就通过行动为自己证明,别用有色眼镜看待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在保护环境、生态建设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详见本报11日3版报道)。
学习什么?首先是责任情怀。企业发展,社会效益始终是第一位的,背离了这个原则,就会被利益所左右,为了利益可以丧尽天良,可以不择手段,于是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饭桌上的安全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样,尽管我们不缺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这样的认识,也不缺乏对环境破坏打击的力度和决心,可仍有那么些挺而走险的人挖空心思偷排偷放,借月黑风高之夜有之,借雨大流急有之,他们为了一己之利,不愿把钱花在污水和废气等治理上,降低所谓的生产成本,而不惜把罪恶强加在整个社会和人类头上,其行为令人所不齿,血液是黑色的。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是用水大户,也可以说是污水排放大户,尤其对环境要有敬畏意识,把“责任”二字永远挺在利益前面。欣喜的是,我市这两家企业做到了。
其次是科学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水是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开始接受的教育。节约的前提,重在反对浪费。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节约用水不再是拧紧水笼头防滴漏,一盆水淘了米再洗菜,洗了菜再冲厕等等的简单要求了,如何变废为宝,如何循环利用是个大主题。我市这两家企业做到了。难吗?说不难也难,说难也不难,“意识+观念+技术创新”,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我市两家企业的实践表明,谁把握了科学发展的主动权,谁就赢得了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从用水大户喊水不够用到今天“吆喝”有水要卖,确实是一个生动的样本,而且是一个可复制的样本。这两家企业给我们的启示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是一样,良好的生态是发展之基,发展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