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陆游途经永康盛赞李溪“风光绝佳”
李溪人把他奉为城隍,每年举行庙会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项瑞英 程同文
天下府县有城隍,永康城小城隍多。说的是永康除了城区的城隍庙,还有其他四个城隍庙。小小一个县城,居然有五处城隍庙,其中还有一位城隍爷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
五个城隍庙分布于城乡各地
城隍原为道教所传,是守护城池的神祇。据说最早见于三国赤乌二年(239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旨规定,全国各州府县兴建城隍庙,专祀城隍。朱元璋在御敕中提及“永康县城隍正直聪明,圣不可知,固有超于高城深池之表者。”倍加褒赏,恩宠有加,将永康城隍与金华府城隍并列。
永康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景泰三年重修,正德十四年再修,嘉靖三十一年又修,规制宏大,殿宇壮丽。1941年4月,永康城隍庙毁于战火。日寇投降后,百姓捐资修建,1948年4月竣工。新庙位于学宫东侧,南临学前街,北接大司巷小学,东连白火墙外。大门前有广场,供祭祀演戏之用。开光之日,城内万人空巷,盛况空前。新庙占地215平方米,石柱抬梁,飞檐翘角,歇山顶式。石柱上刻长联多幅,都系名家手笔。其中最长一副是“为善必昌,为善不昌,尚有馀殃,殃尽必昌;为恶必亡,为恶不亡,尚有馀良,良尽再亡。
除了城区的城隍庙外,其他几处分别在农村。第二处是李溪城隍庙,在石柱下里溪村北门头,始建于宋景佑元年(1034年)。第三处城隍在石柱前阳八哥畈南绝尘山麓,是永康境内最古老的城隍庙。它占地450平方米,四柱三梁,斗拱马照,雀替蝴蝶木,浮雕刻绘精美。第四处城隍庙在西城街道下谢村。第五处在舟山碧湍里。抗战时县城城隍庙被敌机炸毁,只剩后殿,民众就把城隍抬到舟山碧湍里古庙武平石洞中碧湍楼内。明代诗人李开彰曾有诗题碧湍楼壁:“云水高岑势逼楼,白云碧水正同幽。一水清澈如云静,万事无心似水浮。太白豪吟应有趣,元龙高卧是良谋。自从戴笔评章后,便重江山薄王侯!”
陆游赞美李溪风景,当地人将他奉为城隍
有意思的是,我市几处城隍庙里的城隍爷,除了舟山碧湍里的是从城区搬过去的,其他的大都不同,细数之下共有5位。
永康城隍庙的城隍爷,是唐太宗年间(847-859)时任县令的顾德藩。他曾兴造南溪石龟、抚台、高堰三坝,防旱保丰收,开凿方岩天门,建大悲寺,深得百姓感戴。
李溪城隍庙先后有两位城隍。据光绪《永康县志》载,原为长溪古邑庙,原为章翦祠墓。因章翦曾任长溪县令有德政,邑民奉为城隍。另一位李溪城隍为南宋大丞、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他在任永嘉通判时途经李溪,观赏李白叔父李阳冰饮过马的谪仙桥和长溪古庙,并在庙门题匾“迹著长溪”后高兴地说:“李溪风景绝佳,我将栖身此地。”陆游去世后,李溪人就把他奉为李溪城隍,迄今800多年。经重修后庙貌焕然一新。每年农历九月廿三陆游生日,当地村民都要举行踩街庙会,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八哥城隍庙相传也有两位。一位是城区隍顾德藩,另一位是宋代名臣应孟明。应孟明为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任乐平县丞,大理寺丞,福建按察使,户部、吏部侍郎,太府卿。应孟明为人刚正,为官清廉,力主抗金。“宁受一己之罪,以全一方之命”,他敢于对抗权奸,去世后赠少帅,葬于灵岩寺前,邑民爱戴,奉为城隍。农历二月十五是应孟明生日,乡民举行庙会以示永记。
下谢城隍爷是邑人谢忱,明永乐10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九府巡按,查奸禁暴,人称“谢阎王”。他病死于任上,归来葬于永康,民间奉为城隍,在他的家乡下谢村立庙奉祀。
城隍之建原是我国封建王朝为强化统治,推行神权而起。它的建制与明朝政权大致相同。城隍往往便是一县之中德政卓著、口碑载道的原任长官的化身,由朝廷册封,管理全县的阴间地府。
永康民间的城隍崇拜似乎比邻近县市更普遍,而且草根情味特别浓重。除了因为永康民风向来厚重淳朴,崇善重义之外,还可以看出,永康民众尊重敬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清官廉吏,同时也对名垂青史的文化名人、朝廷重臣情有独钟。而更令人感慨不已的是,永康几位城隍爷中竟有三位并非永康籍,可见永康人心胸开阔,极富包容心,选城隍不局限于乡土宗族,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陆游画像
李溪陆游城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