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大家说吧

文章导航

  是时候向烟花爆竹说“不”了

  □本报特约评论员

  薛建国

  一个县级城市向烟花爆竹说“不”,我市是不是第一个咱不敢说,但至少在全国屈指可数那是一定的。据本报报道,从10月1日零时起,我市在全域实施禁止销售、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覆盖全市行政辖区1049平方公里和上百万新老永康人,这也意味着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实施烟花爆竹全域“双禁”的城市。

  关于烟花爆竹的“禁”与“放”这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因为这个话题非常接地气,所以民众参与度十分高。“禁”的支持方认为,燃放烟花爆竹有百害而无一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空气质量及强烈的噪声等,对人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制造、运输过程中易发生爆炸,燃放过程中易引发火灾,血的教训不胜枚举。“禁”的反对方则认为,燃放烟花爆竹是传统习俗、是文化,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丢光了,如果过个年连烟花爆竹都不让放,岂不冷冷清清,你说还有个年味吗?支持声一大片,反对声也不少,结果弄得不少城市左右为难,于是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有禁的,也有想禁但又因害怕反对者众而举棋不定的;有禁省城的,地市不禁的;有禁城市的,不禁乡村的;有禁了又放开的;有平日禁的,春节不禁的;有禁区域不禁全部的……像我市这样不分城乡,不分新老永康人的禁法,恐怕不多见。我市的禁法是下定决心的禁,是全面的禁,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而且还体现在实施禁止销售烟花爆竹这一条上,即斩根断源,其决心和意志可用“决绝”两个字加以形容。

  我不怕“拍砖”,本人一直是禁的支持者。对我市的“双禁”做法,举双手赞成。这些年,我们以经济发展为重要导向,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不容否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对传统文化建设有所忽略,人的道德水准出现滑坡现象。老祖宗留下许多东西是永不过时的精神瑰宝,比如见义勇为、守望相助、扶贫济困等。这些是需要大力提倡的。我们今天提出文化强国建设,首先要固本,这个本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古村落的保护、优美历史传说的收集整理、地方戏曲的挖掘,这些行为,就是为了让我们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但文化是个中性词,文化有健康和糟粕之分。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看,要懂得“扬弃”,扬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代家庭文化中,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必须从一而终,就这是典型的男尊女卑,是一种腐朽的文化,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是注定要被历史淘汰的。

  燃放烟花爆竹肯定是中国人的一种习俗,历史非常悠久,传说是过年的时候,老百姓用来驱赶“年”这只怪兽的。这样的传说,我们可以文字或其他艺术形式将它记录保留下来,丰富我们的民俗文化。这也是一种传承。但“现实版”就不需要了。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比较贫乏,逢年过节或家中有大小事情,通过燃放烟花爆竹确实能够起到一种烘托气氛、表达心愿的作用。而现在不同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逢年过节的书市、花市,还有各种文艺演出,折射出更多的是文化气息、时尚气息,这是不是比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乌烟瘴气更宜人、更清新呢?

  一些习俗,在旧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若不与时俱进,简单沿袭下来,就可能成了陋俗或恶俗了。就拿烟花爆竹来说,过去放一放,问题不大,因为人口密度不大,空气污染源不多,人类和自然还可以“包容”。但现在不行了,人口集中,自然环境包袱也越来越重,再不把噼里啪啦的烟花爆竹给禁了,最终心塞的一定是人类自己。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近年在我市农村出现许多“新习俗”,老人过寿,包一场电影请全村看;新人结婚,植一棵“同心树”……所以,是时候向烟花爆竹说“不”了。


永康日报 大家说吧 00002 2015-10-11 永康日报2015-10-1100007;永康日报2015-10-1100011;永康日报2015-10-1100014 2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