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农房改造“武器库”还可再充实
□本报评论员
张赤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年前,诗圣杜甫写下这两句诗时,表达的是一种憧憬。如今,我市农房改造工作有了越来越丰富的“武器库”,“安得广厦千万间”不再是一种奢求。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从2009年起,我市按照“一户一宅”原则,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七种农房改造模式。截至6月底,全市有251个村申报农村住房改造,6年来累计整合各方资金65亿多元,完成改造建筑面积788万平方米,29585户农户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详见本报9月15日3版相关报道)。
《七种武器》是著名小说家古龙先生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中提及的七种非同一般的兵器,件件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我市农房改造的七种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群众智慧的结晶。
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集镇聚集,留下成片的老旧房和空心房。尤其在一些偏远山区,用“十室九空”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另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房,里面依然住着留守老人和儿童,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进行农房改造,既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民居住条件的重要手段,也是集约节约土地、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抓手。比如唐先镇中山村的“立改套”模式,通过建设多层公寓进行安置,一方面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留守人员同住一幢楼,相互之间还能有个照应。这种模式,为那些土地资源匮乏的农村提供了参考。再比如方岩镇长坑村的“二手房”安置模式,通过村集体提供居住条件较好的“二手房”,对困难建房户进行免费安置,既提高了现有房屋资源的利用率,又排除了危旧房的险情,一举两得。
农房改造过程中,尽管各级政府部门会给予多种形式的补助,但农户面临最大的困扰还是来自于资金的压力。龙山镇里麻车村采用的农民入股经营的改造模式,通过农户入股标准厂房建设,解决了村集体无钱办事之困,激发了村民投资热情,也为集体经济薄弱村提供了样本。
可以说,在我市农房改造的“武器库”中,每一种“武器”都很接地气,为全市农房改造工作提供了现成的样本。当然,这些“武器”并不是万能的,也不能生搬硬套,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各村要结合本村实际,既可以多种模式并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比如向中心村镇集聚、村民联建、借助“外力”招商引资等,进一步充实农房改造的“武器库”。还是那句话,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合适的模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年前,诗圣杜甫写下这两句诗时,表达的是一种憧憬。如今,我市农房改造工作有了越来越丰富的“武器库”,“安得广厦千万间”不再是一种奢求。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拎包入住新居
制图 蒋立峰